日前,全球领先的特殊化学品公司亨斯迈集团受邀参加在浙江宁波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大会聚焦“可持续的韧性新增长”主题,共话石化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和所面临的新机遇。亨斯迈聚氨酯亚太区总裁潘律民分别在11月16日与17日的市长论坛与CEO圆桌会议上分享了亨斯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对城市生活减碳的洞察与实践,并就城市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建言献策。
在“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国务院发布的“1+N”顶层设计框架指引着各级有关部门制定分领域分行业的实施方案和支撑保障政策。作为“N”的重点领域之一,城市将成为碳减排的主战场。从全球来看,城市经济活动占据了全球60%至80%的能源消耗、75%的碳排放;而这一数字在中国城市相对更高,“双碳”战略的实施将驱动城市加速低碳转型。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们从中看到了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也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和不竭活力。亨斯迈将继续深耕中国大市场,不断拓展聚氨酯低碳生态圈,以绿色创新助力城市生活深度减碳,为城市的可持续与产业韧性增长贡献力量。”潘律民表示。
先立后破 从0到1探索定量减碳新范式
近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围绕建立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提出完善碳排放基础通用标准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碳减排标准体系建设。实现对城市碳足迹进行精准测算,分析影响碳足迹的关键因素及环节,才能为城市减碳提供一套系统精准的完整方法体系。
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某城区碳排放量的测算显示,建筑、交通、工业碳排放较高,分别占33%、26%和34%。基于对现状碳排放的测算,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还结合城市开发、产业发展、交通体系、市政设施等规划情况,提出了包括建筑节能、绿色交通等9个方面的系统化减碳路径。有鉴于此,亨斯迈2021年6月就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正式签署碳中和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基于聚氨酯产品生产和下游应用的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作为聚氨酯产业链中的上游企业,亨斯迈通过开展基于聚氨酯产品的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分析影响碳足迹的关键因素及环节,为聚氨酯产品在建筑节能、冷库低碳化、汽车减碳、城市供暖等城市的减碳应用提供方向性支撑。本次合作首开聚氨酯行业国际领先企业与本土一流研究机构携手推进碳中和研究的先河。
今年9月亨斯迈联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等多家机构,共同启动《冷库低碳评价指标》团体标准,对冷库行业进行保温材料选择、设备选型、项目应用等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摸排,推动全国冷库建设首个低碳评价标准的制定。
锚定技术 拓宽城市系统减碳新路径
今年6月,住建部、发改委发布《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提高绿色低碳建筑水平,鼓励绿色出行,到2030年前普遍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为拓宽城市系统减碳路径,亨斯迈不断升级聚氨酯四大可持续创新解决方案,涉及建筑保温、冷链仓储、汽车制造等多个应用领域,为城市生活各个领域激活更多低碳可能性。
基于PET塑料循环再生专利技术,亨斯迈开发出泰络优再生聚酯多元醇,其成分中回收PET塑料含量最高可达60%,在生产阶段即降低建筑材料的碳足迹。借此“减碳利器”继而生产出喷涂聚氨酯保温泡沫、保温夹芯板、节能系统门窗等产品,为建筑的长期运营提供节能减碳的有效支持。
亨斯迈聚氨酯保温材料在“住”领域的低碳功效不仅适用于建筑,也应用于城市集中供暖。亨斯迈助力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距离最长的区域集中供热工程——太古供暖项目,解决从山西太原到古交长距离管道传输的热能损耗难题,38公里输热管道两端热水温度仅下降1度,通过持续可靠的绝热优势有效减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