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川省绵阳市交通攻坚大会战的重点项目,由中建四局总承包绵阳南郊机场T2航站楼工程于11月10日交付通航。
施工中困难重重:地下各种管道、线路错综复杂,一旦挖断,进出港飞机无法起落;1300多平方米、900多吨的曲面网架屋面要升至22米多高空;一只小小的塑料饭盒,一片薄薄的塑料袋,一张A4大的纸片,都不能进入施工现场,否则一旦飘进飞机引擎,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高风险”施工,项目总工程师彭浩说:“直到竣工验收后,提到嗓子眼的心才踏实了。”经过项目团队勠力同心的艰辛付出,工程终于圆满竣工交付。
地下:管线交错 地上:网架拼装难度高
2020年7月,中建四局中标绵阳机场T2航站楼地基处理工程,随后以1.78亿元中标T2航站楼项目施工总承包。
由于T1航站楼建设年份已久,原货运楼地下的电缆管道错综复杂,再加上附近飞行学院的强弱电线、机场灯光线、电话线、燃气管道等纵横交错,深浅不一,原来的施工图纸与现实情况不符合。专业单位前来勘测,也只能确认大概2米左右的范围,这给基础施工带来巨大困难。如果挖断电缆或管道,后果很难想象。
项目部决定采用人工挖探沟的方式,逐步进行作业区地下管线位置确认,进行管线迁移等措施,确保了桩机施工以及土方开挖工作。
解决完地下施工,地上的曲形屋面网架施工又成为“拦路虎”。网架13776平方米、900多吨,要升至22.9米高的屋面。网架施工为空间结构体系,对杆件精度要求相当高。杆件、焊接球一旦稍有偏差,便直接影响网架安装成品。此外,网架为双曲面下弦支撑,下弦球节点的坐标均不相同,再加上施工地形为斜面,网架拼装难度可想而知。
项目总工程师彭浩带领团队反复讨论研究,最终根据工程现场条件,对照各施工方法的优缺点,采取“整体顶升+分块安装”相结合,采用“分块分级整体顶升法”进行网架施工,采用基座混凝土找平、数控六轴相贯线设备、原位拼装空中补杆等方式,用了1785个大小不同的钢型焊接球、6888个杆件,拼接了4~5次,最终成功将13776平方米、900多吨的曲形网架升至22.9米屋顶,完成网架施工。
凭借项目团队攻坚克难的优异表现,甲方送来了“优秀的管理团队 信得过的合作单位”的锦旗。
三禁止三必须:给飞机“保驾护航”
安全管理,在T2航站楼建设中至关重要。因为施工中T1航站楼照常运行,每天航班不断。这不停航的施工管理,俨然给项目管理团队出了一道“加试”难题。
“施工中,我们每个人真的是如履薄冰,就像走钢丝绳啊!”安全负责人李林回忆道。T2航站楼东边与施工场地与运行中的机场跑道围墙仅仅1.5米,按照机场规定,一切外来漂浮物(FOD)都不允许进入航空飞行范围,如果因此导致飞机事故,将追究法律责任。
“现场来来往往这么多人,好难控制,万一……”面对一些人的担心、顾虑和害怕,项目部开会做出三大“禁止”:禁止无人看管现场卫生、禁止将塑料口袋带入工地、禁止随意丢扔垃圾,塑料袋儿、盒饭在门卫第一道关口就必须杜绝。与此同时,项目上还严格执行“三必须”:必须在规定范围内按要求施工,必须服从机场施工管理委员会的管理,必须做到每日100%工完场清。
开始那段时间,几乎每天保安和民工都要发生争吵,甚至“冲突”。但几天下来就“平静”了。就这样,项目凭借“三禁止”“三必须”管理铁律,以及每天日夜的坚守监督,交出了“0事故”的满意答卷。项目荣获四川省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成功开展2021年三公司安全生产月启动仪式和内部观摩会,赢得了社会各界认可与赞誉。
室内管线纷繁复杂 BIM 助力智慧建造
绵阳机场T2航站楼工程,各专业管线纷繁复杂、涉及极广,包含消防、暖通、水电安装及民航弱电等管线,层高5.9米,对于管线布置要求极高。项目部把科技放在重中之重,巧用BIM技术。采用BIM模型进行管线碰撞、管综优化,并将BIM技术结合MR混合现实技术进行现场模拟施工,提高了工程质量。
除此之外,充分使用BIM技术,将BIM技术与智慧工地、测量机器人技术、虚拟技术、3D扫描技术等充分结合,成功完成网架焊接球定位放样及二次复核、精准顶升曲面网架,检测塔机、钢结构安全性,不仅实现了各参与方的数据沟通及信息共享,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了协同作业效率,还实现生产、进度、质量、安全等各业务精细化管理,进一步降低成本,节省工期。
工程凭借出色的BIM技术运用,先后荣获2021年第四届“优路杯”全国BIM技术大赛银奖,2022年第二届“新基建杯”中国智能建造及BIM应用大赛智能建造优秀BIM施工案例赛组二等奖,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发表专业论文两篇。荣誉背后,是项目管理团队精诚的付出与善建的责任担当。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绵阳南郊机场T2航站楼项目团队以鉴往知来的洞察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自强不息的战斗力,克服施工难点,保障项目安全,拓展BIM技术运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精诚”力量。 (李鹏 李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