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认定2022年第二批河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三公司位列其中。更为可喜的,不只是在众多申报企业中脱颖而出,通过执力于走专、精、特、新的转型发展之路,苦练科技强企内功,蓄能借势,稳健行进在争当世界一流电气化产业工程公司先行者的赛道上。
融“智”于专,让专业真正“立”起来
2018年,该公司接受京雄城际铁路“四电”工程施工任务时,一项巨大挑战就摆在他们面前。从何处入手,才能把中央提出的建设“精品、智能、绿色、人文”雄安和智能建造京雄城际铁路落实到施工中去?
经过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铁集团印发的《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冷静分析未来高铁“四电”工程建设趋势,他们深感,只有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水平,紧紧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铁路“四电”主业推行智能建造、智能创造,“四电”专业才能真正“立”起来。
于是,一场从接触网三型智能装备研制开始,逐步推进铁路“四电”施工向着工厂化、精益化、智能化、数字化迈进的脱胎换骨式变革,就这样悄然开始。
2019年12月初,他们首先成立了由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陈宪祖,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焦国栋为首的接触网三型智能装备研发领导小组,以公司副总经理周鹏林为首的专业研发团队。
就在大家紧锣密鼓地与协作单位开展各种攻关时,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
面对疫情,大家只有一个目标,即便是遇到再大困难,也要如期攻克接触网三型智能装备研发关。
接触网三型智能装备在北京大兴机场站至雄安站的河北段如期投入使用后,仅用了75天,就顺利完成了管段内236条公里接触网架设和调整任务,不仅填补了我国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配件智能化生产、安装和检测的空白,而且使我国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智能化施工一步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京雄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后,他们又以京唐城际铁路和京滨城际铁路”四电”集成施工为依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速接触网三型智能装备迭代升级,成功实现研制出通用型接触网数据化智能预配平台。这个拥有5项专利发明、7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和5项软件著作权的预配平台,既可生产钢腕臂,又可以生产传统铝合金腕臂,还能生产简统化腕臂。在世界上首次实现通用型接触网数据化智能预配平台能生产3种腕臂,预配速度比第一代提高了30%。
2021年8月18日,国铁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同军同志率队到宝坻智能装配中心调研时,特别叮嘱:“要总结腕臂、吊弦预配装备系列成果,形成相关标准;要提升接触网施工三型智能装备的研发水平,形成相关成果,以便在全路推广使用。”
融“制”于专,让专业真正“香”起来
电气化铁路“四电”专业既是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又是企业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建设世界一流电气化产业工程公司的支撑性、主导性、话语性产业。尝到了接触网三型智能装备研制和使用甜头后,该公司领导班子更加看重提升全员技能素质在专精特新赛道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坚持走专业化、工厂化、智能化、数字化之路的信心更加坚定。
在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建设制度性安排时,他们从制度导入入手,把引导全体员工立足岗位和专业需要,练内功、强弱项、补短板,写进职代会报告、三年改革行动计划、企业“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和《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管理提升工作清单》《负面清单管理实施细则》,并把所有员工技能提升情况与薪酬增减、职位升降、工作岗位调整挂钩。
针对企业涉及的专业多、施工战线长、员工高度分散,集中组织员工技能培训不便的实际,从2020年开始,他们强力实施“员工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由公司总部人力资源部牵头,协调工程部、科创部、工会工作部、团委与9个分公司,根据年度技能培训计划、员工参与培训和行业技能鉴定考试情况,9个分公司把员工专业技能情况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不同等级,加强与公司专家、集团公司专家、长期与企业合作的监理和建设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联系,由公司总部统筹考虑师资、课程计划、时间安排、考试定级等,确保每个员工应学尽学,应考尽考,应定(级)尽定(级),人人都有专业培训、考试定级和享受持证补贴机会。
分公司根据主业定位和建设专精特新企业承载的使命担当,统筹员工技能培训三年计划与年度计划,与项目部加强沟通,在不影响现场施工前提下,科学安排培训。在9个分公司,信号分公司承担的培训任务最重,既要负责信号分公司员工技能培训,又要负责去年底新组建的信控分公司员工技能培训。每次组织技能培训,信号分公司都要兼顾两个分公司。有时因为两个分公司员工施工时间安排不一样,信号分公司专家团队就采取化整为零和见缝插针地办法,把信控分公司在京唐城际铁路施工的员工组织到一起参加培训。仅2022年1至7月,信号分公司先后7次组织技能培训和集中创新工作骨干开展科技攻关培训,仅信控分公司就有186人(次)参加学习和科创攻关专题培训。
项目部则以创新工作室承担的科技攻关课题和四电集成施工为依托,视现场为战场,突出理论与实战有机结合,以干促练,边干边练,以练为战;视现场为进竞提质的试验室,在实践中进一步消化所学基础知识,边干边研,干研结合,缩短了学、练、干三者之间的距离,更加有利于快速成长成才。
2022年上半年,他们又投资几百万元,对河北省高碑店市黄辛庄轨行车车库进行改造,按照场景化教学、实景化训练、配套化服务和闭环化管理的要求,完善了智能化、数字化、远程化教学硬件设施和实训平台,在202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报到前夕,如期建成了同时可容纳6大专业、300人集中专业培训和同步举行轨行车起复大赛、接触网技能大赛和牵引供电技能大赛的科技创新培训基础,7月份便承办了应届毕业生集中轮训任务,从根本上结束了长期以来“四电”专业技能培训到处打游击现象。
融“科”于专,让专业真正“硬”起来
与狠抓员工技能素质提升行动同步,该公司以锻造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通过加强与高校和科研企业联系,构建科技创新联盟,在基础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充分发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作用,及时攻克现场施工遇到的“卡脖子”难题。加强与科技评价平台联系,为企业科研成果注入更高含金量。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企业联合,不断提高基础性课题研发能力。在保持与原有高校和科研企业战略联盟关系基础上,2022年又与2家高校、1家研发机构和2家铁路建设公司联合,重点研究基础性、前瞻性和竞争性战略课题。
2022年当年,已经完成或正在抓紧进行现场验证的5项课题,是公司有史以来,基础性课题研究最多的一年。如被列为中国铁建A类课题《高速铁路接触网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及成套装备研制》涉及的智能运输研究和接触网支柱组立、腕臂安装装备研究方案制定;中国铁建《铁路接触网冰冻灾害预防与治理关键技术及主要装备研究》黄辛庄培训基地模拟除冰装置实验和东北铁路地区极寒作业现场验证研究实践;中国铁建与北京市石景山区科委联合确立的《高速铁路5G-R应用及装备研究》,以及与浙江大学联合研究的《高速铁路信号工程数据测量与智能感知装备》和中国铁建《高速铁路接触网悬挂异物预警监测及治理关键技术研究》等重大课题,全部已转入现场验证阶段的课题,都是我国高铁智能化建造和冰冻灾害对铁路运输影响优先攻克的重大课题。
——充分发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作用,及时攻克现场施工遇到的“卡脖子”难题。他们以“陈宪祖创新工作室”为引领,“杨桂林创新工作室”“邢远强创新工作室”“赵波波创新工作室”等3个直属创新工作室为支撑,9个分公司和23个项目部成立的32个创新工作室为依托,构建起“矩阵式”攻关创新业态,凝聚起该公司43名高级工程师、300多名工程师、200多名助理工程师、2名高级技师和100多名技术工人为阵容的科技攻关创新团队。攻克各种技术和管理难题280多项。“杨桂林创新工作室”围绕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开展攻关,有73项成果被国家专利局授权发明专利,4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针对传统的隧道接触网锚栓打孔技术存在的问题,特地研制的钻孔装置铁路隧道接触网锚栓打孔技术,在本公司和兄弟企业推广使用后,不但加快了隧道接触网锚栓打孔进度,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还降低了职业病发生,受到员工普遍欢迎。
兴泉铁路项目部创新工作室研制的装配支护模具投入使用后,确保了既有线路路基稳定性和承载力,保障了泉州站每天230多趟高铁安全准点通行,并被评为河北省第二届“燕赵杯”高推广价值专利。
——加强与评价平台联系,为企业科研成果注入更高含金量。除了利用河北与天津双总部的优势,项目工程驻地省市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攻关的关注度,加强与河南、福建等铁路建设当地行业协会联系,他们还增进与地方工业企业研发机构交流,在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攻关成果申报上,得到了各个科研评价平台和有关高校的大力支持。
2022年,他们借助各种评价平台申报科技创新成果40多项,其中,首次通过铁道学会申报科技奖4项、国家铁路局重大创新成果入库1项。当年5月,公司总部迁入天津后,又积极与当地协会沟通,并联合天津科技大学,联合申报天津市科学技术奖2等奖1项。通过其他协会/学会申报优秀科技成果奖31项。在第二届“新基建杯”中国智能建造及BIM应用大赛和天津市建筑业协会BIM大赛中,相继捧回了1 项1等、4项3等奖。
2021年至今,这个三公司通过河北省、河南省和福建省等科技评价平台,新增科研成果173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73项、发明专利15项、高技术发明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6项、创新成果13项、企业级及省部级工法共31项,6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项成果被授予外观专利。“赵波波创新工作室”被授予河北省总工会和河北省科技厅联合授予河北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被称为“科技创新获奖大户”的杨桂林被詹天佑基金会授予铁道电气化青年奖,杨桂林创新工作室骨干成员马浩被评为河北省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推进者、河北省建筑业青年拔尖人才。
(郑传海 曹筱璐 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