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有幸参与了多家工程建设企业的“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其间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对于“工程总承包”这件事情,相当多的企业,无论是设计院还是施工企业,态度都比较暧昧。主要存在三种现象:
现象一,调门高、举措少。一提到工程总承包,大家都能很快达成共识,都认为这项业务肯定要做,但如何做、谁来做、困难在哪里、要投入哪些资源等等问题没有人重视,或者对这项业务的困难大家认识不足,没有深究。
现象二,设计夸夸其谈、施工闷声发财。这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在设计院做规划,一涉及到工程总承包的问题,很多领导往往把困难想得很多,对于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犹豫不决,不做吧好像是错过了什么,做了吧又不甘心,就“低端”了;而施工企业没有就没有那么纠结,往往是做了再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现象三,“假”的多、“真”的少。目前市场上,尤其是房建与市政领域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真总包少,假总包多,大部分项目实际上的操作还是设计归设计、施工归施工,即使是设计院牵头的工程总承包,设计院自己的设计人员也是把它当作一个常规的设计项目对待的,并没有发挥“设计的龙头作用”;而施工单位做工程总承包,很多的时候是无奈之举——由于这个项目是以工程总承包的形式出现的,我要拿这个项目,所以我做了工程总承包。
这三种现象折射出来另外一个更加有趣的现象——开展工程总承包,设计要名、施工要利。
很多设计院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其核心定位还是要规模,通过工程总承包业务快速提升企业总体体量,提升企业在区域/行业的市场地位,至于利润方面,主要还是靠其主业设计去实现,在这样的思路之下,很多设计院做工程总承包往往走偏了:项目管理靠挖人、设计优化靠领导压、项目奖金分配大锅饭……
施工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由于项目承接的动机先天不足,以施工总承包的方式干了工程总承包项目,最后发现工程总承包项目责任跟收益不对等,拿的是施工端的薄利,操着全过程的心!没有真正发挥工程总承包这一模式的优势。
所以,无论是设计院还是施工企业,在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初期的定位很重要——要名还是要利?这个问题的重要程度仅次于“要钱还是要命”。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把时间线拉的长一些,站在十五年后,工程建设行业的竞争格局是怎么样的?
对照欧美发达国家,其建筑市场接近一半是DB方式,工程总承包是DB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粗暴地理解在十五年后,我国建筑业有一半项目是工程总承包形式,这是其一。
其二,工程总承包项目是谁的菜?还是对照欧美发达国家,站在建筑业顶端的是叫“工程公司”的这一类企业,这类企业的典型特点是聚焦于某些行业提供全过程、全功能、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这类企业数量不多,基本是千里挑一。比如美国建筑业市场大概有65万家企业,超过1000人的企业大概在500家左右,工程总承包业务的主力就在这500家里面。所以,第二个结论就是十五年后,我们能干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工程公司”可能不会超过1000家。
其三,“工程公司”从何而来?这1000家左右的工程公司基本上要从设计院与施工企业两个途径转型而来,当然,从当前行业的发展形势来看,绝大部分应该是从施工企业转型而来,少部分是设计院转型而来。
以上三点是我们对于整个行业未来的态势基本判断,有了这三个大前提,我们才好回答“要名还是要利”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工程总承包业务“要利”是目的、“要名”是手段。
为什么要“利”是目的?盈利是企业的天然属性,也是企业存在的必然目标。我们为什么要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最终目的是要向“工程公司”转型,要努力成为 “千分之一俱乐部”成员,这个是终极目标,进入到这个俱乐部,企业盈利能力将发生质的提升,我们可以看看ENR全球最大250家承包商前20名的利润率水平,中国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是2.8%,国际工程公司的平均利润率是4%,最高的法国万喜的利润率是6.7%,这就是差距。
为什么要“名”是手段?能力建设不可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它是通过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干出来的、一个坑接着一个坑趟出来的,我们只有真干了工程总承包、干真的工程总承包,才能知道问题在哪里、症结在哪里、能力建设的方向在哪里,才能不断改进、不断前行!
所以,我们认为工程总承包业务转型既要名也要利、先要名后要利,而且,如果你们有志于向工程公司转型,套用中国足球的专用词汇——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我们大胆预测,“要名”期也就五年左右的时间,在此之后,要不了“名”可能就会“要命”。(作者,科思顿企业咨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