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实践·学理·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详细规划探索”为主题的2022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详细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召开。线下会场为广州大学、广州市岭南规划大厦,结合线上会议室进行,参会人员达150人,学会线上直播平台及其他直播平台总观看人数超2万人。
年会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聚焦城乡发展的目标传导、过程规划、空间管治,总结地方详细规划的“实践”经验,探究详细规划的“学理”;围绕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公共政策转型、详细规划的技术改革、未来城乡规划人才培养趋势,开展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学术活动。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张兵从《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乡规划法》中回顾并强调了详细规划的法定地位。他介绍了从2018年我国“多规合一”改革后,自然资源部基于“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原则所做的决定性工作成果。这些都是未来详细规划工作的重要基础,也可以预见,传统的详细规划工作也将面临一些重大变革来适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他指出,未来详细规划的学理、实践、制度建设等要更多关注“目标和对象、范围和空间类型、手段和方法、支撑和政策机制、导和管理闭环”五个方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指出,详细规划工作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有着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高目标,也面临着复杂多元信息的巨大收集和研判工作。努力实现目标传导,通过多主体协商,共享实施成果,是未来详细规划工作中要不断探讨的。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他表示,学理厘清了,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实践才更有依据,也要结合时代特征和发展目标,找准学术切入点,进一步创新才更有意义。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总工程师朱国鸣介绍了广东省近年来在详细规划方面的探索实践。他指出,广东省正按照自然资源部关于详细规划改革的最新要求,近期将出台进一步加强详细规划管理工作的政策文件和技术指南,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技术方法,指导广东各市科学划定详规单元、开展已编控规评估,编制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详细规划,实现精准管理、动态更新和实施监督,系统推进详细规划新时期转型。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清淦副介绍了广东省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时提出了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实施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序衔接的五个新路径:一是探索城市更新规划的编制方法、措施和路径;二是探索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模式;三是积极探索构建历史文化传承体系;四是探索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途径;五是探索城乡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方法。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华而实回顾了广州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控制性规划探索的城市之一,在“单元-地块”分层编审、“一张图”信息管理平台、规划委员会制度等方面先行先试的历程,并介绍了近年来广州详细规划在“落实城市发展战略,加强核心功能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15分钟生活圈理念;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审批提质提效”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她还提出在新时期详细规划体系优化下,广州将进一步从改进编制方法、提升管理效能、强化监督实施、健全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等方面推动详细规划体系改革。
年会主旨报告环节邀请了5位专家作了精彩报告。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朱子瑜指出,中国的详细规划工作,始终要把人民的长远利益放在首位,尊重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他从“布局科学、指标合理、设施完善、设计引领”四方面提出完善控详规编制内容的建议,也从“基本内涵、实践探索”两方面探讨了城市规划及其本土创新的内容,如何利用好城市设计手段。展望未来,他表示,控制性详细规划要适应不同阶段的城市发展需求,并要在新时期发展要求下进行自我完善,结合存量更新需求适时推进规划工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挂职)、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杨浚在主旨报告中首先解析了北京规划改革背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9月13日联合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实施空间紧约束为标志,北京在国家层面“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础上构建了“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陆续组织编制了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近期建设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为了进一步传导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管控要求,北京正在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最大的特点是时空统筹、刚弹结合、编管一体。最后,她就推动详细规划工作提出自己的思考建议:一是探索全域全时全周期的规划思路;二是探索综合多维度、统筹多元诉求的综合性规划思路;三是依托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武廷海通过对中华文明的历史性宏观考察,认为中国广土、众民、巨族的长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与维持,不仅有着内在的天下思想贯穿全程,更有赖于以城邑体系为纽带,不断实现空间的整合与传承。中国传统规画将人居与大地作为整体进行相地和营建,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理想对国土空间进行合理配置、进而营建美好人居的系统过程。在“治道”层面,通过空间治理实现社会治理,追求国泰民安;在“治术”层面,形成了从国土规划到城邑规划的技术保障体系和知识体系。总体上,中国传统规画道术崇尚易简。发掘中国传统规画的“现代性”内容,或者说中国古代的“现代化”,可以为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等新时代工作提供借鉴与启发。
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蔡小波回顾了广州详细规划五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结合新时期国家、部委、省市工作要求,系统介绍了详细规划实践探索的“广州方案”。在全面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下,广州积极完善详细规划编审实施全生命周期工作链条,从规划计划、编制、审批、实施和评估五个阶段,加强详细规划全领域、全流程、全要素管理。规划计划阶段,结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统筹控规编制计划管理工作,强调全市“一盘棋”。规划编制阶段,促进总-详传导落实,探索分层分类编制,并规范规划成果和数据上网。规划审批阶段,创新以规委会为核心的审议审批机制,保障规划公平公开、高效运转、便捷可查。规划实施阶段,通过信息系统和辅助工具,促进规划科学实施,防范廉政风险。规划评估阶段,明确评估内容和机制,强化评估结论对编制计划的支撑作用,完善规划全链条管理。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建军院长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镇与村庄建设必须坚持“五位一体”,坚持把人民的长远利益放在首位,建立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详细规划应当对规划场地的空间风险进行科学测评,并对风险做出准确响应,实施适应性规划策略,创造宜居的美好环境。他指出,当前相关研究是有所缺位的,亟须进行更多和更深入跨学科交叉研究。他介绍了研究技术路线,并以城市交通声振环境风险测评与适应性规划、城市雨洪环境风险测评与适应性规划、城市高温热浪风险测评与适应性规划为例,解析了在详规层面,对各种已经广泛引起社会关注的空间风险进行科学测评,以更精准应对手段来开展适应性规划。
会议同期还召开了三场平行论坛,共邀请17位专家学者作精彩报告分享,主题分别是“详细规划的多维度实践”“详细规划中的技术与创新支持”“详细规划探讨与地方治理创新”。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详细规划学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