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中央企业投资管理 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中央企业2023年投资工作重点——既要突出扩大有效投资,又要优化投资布局,聚焦国家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强链补链等重点领域发力。
扩大有效投资是补短板调结构、稳就业带消费的重要抓手,既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又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此前,国资委党委召开会议要求,扎实推动中央企业争做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排头兵,助力扩大内需战略实施,聚焦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和短板领域扩大有效投资,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
这次《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中央企业2023年投资工作重点,一方面,要突出扩大有效投资。要求企业提振发展信心,把稳投资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合理安排投资规模,并按照“抓紧推动实施一批、系统谋划新增一批、提前研究储备一批”的项目推进接续机制,加快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实现既定任务目标,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另一方面,要优化投资布局方向。聚焦国家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强链补链等重点领域,推动企业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布局实施一批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同时要求企业稳妥处理好“促”和“稳”的关系,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完善全过程风险防范机制,防范在扩大投资中片面追求短期效果,守牢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据了解,下一步国资委计划研究出台支持企业扩大有效投资的政策“组合拳”,进一步激发企业投资意愿和主动性。还将组织企业科学编制投资计划,逐户确定投资规模,加强投资情况监测分析。
与此同时,为积极发挥投资拉动作用,助力经济稳增长,一大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投资进度正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2月6日,中国华能召开2023年新能源建设推进会,靠前安排2000万千瓦、共计152个新能源项目实现实体开工和施工准备,全年新能源开工3000万千瓦以上。本次实现实体开工和施工准备的新能源项目涉及全国29个省区,主要聚焦“三线一带”,即北线清洁能源基地、东线海上风电、西南“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以及中东部分散式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建设开发。2023年,中国华能将以新能源为主体,争取大基地开发实现更大突破,围绕年内新能源项目投资额超1000亿元的任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服务国家稳增长。
2月4日,三峡集团福建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二期项目正式开工,位于漳浦六鳌半岛东南侧外海海域,总装机容量400兆瓦,是全国首个批量化采用16兆瓦及以上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的项目,也是三峡集团与福建省深化产业合作,对福建省海上风电走向远洋深海、建设闽南浅滩海上风电大基地、推动千亿级配套产业集聚具有重要意义。
2月9日,国内投资规模最大的雨污管网类PPP项目——济南市中心城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和城市内涝治理PPP项目举行集中开工仪式。该项目一次性引入中国建筑股份、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中国中铁股份三家大型央企,总投资达273亿元。
在项目开工建设的同时,一大批重点项目也迎来重大节点。
2月7日,粤港澳大湾区首座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在中国海油金湾“绿能港”二期项目完成外罐主体结构施工作业,转入内罐施工阶段,项目建成后将大幅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和华南地区的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1月31日,随着中交四航局负责的E23管节主体完成浇筑,标志着深中通道沉管隧道主体工程全部浇筑完成;目前,贵州德余高速乌江特大桥进入桥面梁施工阶段;北京东六环项目“运河号”已成功穿越北运河;广西防城港核电站3号机组已成功并网,正进一步验证机组具备商业运行条件的各种性能。
业内人士认为,加快实施重大工程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扩大有效投资、助力稳住经济大盘中发挥积极作用。
“央企开工建设工程项目对于经济稳增长具有四方面推动作用:一是有利于提振发展信心,加快潜能释放和经济复苏;二是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推动经济稳步回升和整体好转;三是有利于拉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四是有助于发挥工程项目投资建设对于稳增长的持久拉动力,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基赋能。”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表示。
国资委新闻发言人彭华岗此前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也强调,下一步要着力突出“三个聚焦”:一是聚焦国家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央企“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400项重大投资项目建设进度;二是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等项目;三是聚焦产业链强链补链,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投资拉动是重要引擎。”彭华岗表示,国资央企将继续在这方面担当进取、积极作为,更加注重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注重突出主业,更加注重投入产出,以高质量投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