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为了更好地保护临港滨海的生态系统,在牡蛎礁的外侧,还投放了数百个人工鱼礁。人工鱼礁就是一个个钢筋混凝土制成的预制块,沉入水底后,一些低等的藻类、浮游动物会以此为家,进一步吸引鱼虾前来捕食,部分鱼类也会将卵产在鱼礁上,从而形成鱼类的聚集。“牡蛎礁和人工鱼礁都具有复杂的立体结构,方便生物穿梭躲避天敌。就相当于我们给海里的鱼儿造了个‘游乐场’,他们在里面嬉戏、觅食、安家。”施工员郑忠富形象地解释道。
推广滨海海洋生态治理模式
在现场,聂凯手指着长长的海岸线告诉记者:“作为上海市规模最大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项目将通过堤外海滩保护与修复、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修复、科普管护设施配套、海岸带生态环境跟踪监测等生态修复措施,打造一个蓝色滨海空间、绿色生态空间与亲海空间相融共生的滨海湿地生态廊道。而要对海岸线长达17.05千米、范围约7.29平方千米的临港滨海区域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实属不易。近年来,由于处在上海迎击台风的最前沿,临港海岸带深受潮流侵蚀,目前的临港浅滩区域范围已经逐年萎缩。”
据介绍,本项目是上海市历年来规模最大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也是上海市首个启动建设的国家“双重”规划和本市水系统治理“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对维护上海市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项目位于东海之滨的南汇嘴,背靠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工程范围西起芦潮港水闸、东至南汇东滩四期大堤,涉及岸线长17.05公里。
项目总体目标是对海岸线长17.05公里、范围约7.29平方公里区域进行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通过堤外海滩保护与修复、潮间带生物多样性恢复、科普管护设施配套、海岸带生态环境跟踪监测等生态修复措施,完成海岸带生态修复总面积205公顷,解决该区域存在的滩涂湿地萎缩、外来物种入侵威胁生态安全等主要生态问题,使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系统质量有效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防潮减灾能力有效增强,形成蓝色滨海空间、绿色生态空间与亲海空间相融共生的滨海湿地生态廊道。
据了解,这个项目共有三个创新亮点:一是互花米草治理探索。互花米草治理是本项目一大难点,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做了很多现场试验,组织了多场专题讨论会,为治理互花米草确定最优治理手段。
二是海洋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探索。探索将互花米草治理与生物多样性恢复相结合的综合治理经验。开展芦苇、海三棱藨草种植工艺的课题研究,有效提高植物成活率。
三是编制海洋类生态修复工程的验评标准。探索并编制海洋类生态修复工程各单元工程质量验评标准,目前已初步取得上海市水务质监站认可,可以为公司后续同类型项目提供借鉴。
采访结束时,聂凯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这是上海市第一个海洋类生态修复工程,将于今年九月份竣工。我们希望将这里的治理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滨海海洋生态治理模式,能真正实现上海人在上海看海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