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业界·观点

建筑工业化之路如何走

——地方两会代表对装配式建筑发展献计献策

编者按:近段时间,全国各地方“两会”陆续召开。作为党的二十大之后的首次地方“两会”,各地规划的发展路径及发展目标备受公众期待。其中,一些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在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方面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在此,本报整理、编辑部分省市代表意见,以飨读者。

上海市人大代表许丽萍:让城市“向绿而行”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人大代表许丽萍带来一份关于加快制定《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的议案。

许丽萍表示,目前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的内涵已外延,即从单体建筑节能延伸到区域化的绿色生态,绿色建筑在生态理念、规模范畴、技术集成、全生命周期、全产业、建设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外,随着建筑节能工作深入推进,其工作重点也由之前的建筑节能标准执行与节能改造逐渐转变为节能运行,尤其随着市能耗监测平台建立与功能完善,建筑定额标准的实施,加强运营阶段节能管理以及建筑终端用能控制与引导成为必然趋势。而这部分内容现有的《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涉及甚少,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推进绿色建筑的法律需求。

而政府颁布实施的《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上海绿色建筑管理办法》,属于政府规章,其法律效应远不及地方法律,因此许丽萍建议整合并完善现有地方法,即在《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的基础上,拓展绿色建筑体系相关内容,进一步明晰推动绿色建筑的各方责任,特别是实施绿色建筑的强制性要求与引导性政策。

同时,绿色建筑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亟须法律提供制度保障,督促产业健康发展。“如绿色建筑涉及规划、建设、城市管理诸多行政领域,其统筹性要求高,目前系统性的协同机制有待完善;开发商、设计机构的绿色建筑责任边界尚不十分明晰,伪绿色/贴标签的行为时有发生等这些都需要建立法律体系,明晰政府各部门、产业各主体的法律责任,督促各环节有效运转,促进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真正实现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许丽萍说。

河北省政协委员左克永:加大绿色建材在项目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显著提升。近年来,河北省大力推进城乡建设全过程绿色化,扎实推进建筑领域“双碳”工作。河北省政协委员左克永建议,应建立绿色建材目录,规范绿色建材采购,落实资金支持政策,加强培训宣传,加大绿色建材在项目中的应用。

左克永介绍,目前,河北逐步提高了城镇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占比,推动绿色建材在新建建筑中的应用。按照有关规划,到2025年河北省新建星级绿色建筑占当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50%以上,累计建设近零能耗建筑面积约1340万平方米。要如期实现规划目标,河北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左克永建议,建立绿色建材目录,获得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的建材产品,均可直接列入目录内,摸查全省建材行业现状,推动符合要求的建材产品进入目录,鼓励建材产品进行绿色建材产品认证;采购方要将满足有关绿色建材方面的规定作为实质性条件,直接采购或要求承包单位使用符合规定的绿色建材产品;将绿色产品认证工作等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相关财政激励政策,安排落实财政资金;积极开展绿色建材工作培训,聘请研究机构、专家指导开展绿色建材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建筑品质,促进绿色建材产业健康发展。

山东省政协委员刘洪彬:将装配式建筑产业打造成山东省优势产业

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天意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洪彬一直关注并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今年山东省两会期间,他带来了《关于将装配式建筑产业打造为我省优势产业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山东省扶持推动建筑业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将装配式建筑产业打造成全省的又一优势产业。

刘洪彬表示,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革新,在节约能源、降尘减污、缩短工期、化解过剩产能和破解用工短缺问题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在‘双碳’大背景下,装配式建筑是实现建筑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

目前,山东省装配式建筑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全省争创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7个、产业基地34个,总量居全国首位;创建省级示范城市15个、示范工程120个、产业基地121个。“全省已具备装配式建筑装备、装配式建筑建材和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产业全产业链条,这为将装配式建筑产业打造成全省又一优势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刘洪彬说。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刘洪彬建议,抢抓发展机遇,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补齐、壮大、拓展装配式建筑研发、设计、生产、运输、装配全产业链,实施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工程,支持设备制造、建筑材料等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做大做强全省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同时,加强政策引导扶持,组建一批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成立创新联盟,开展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攻关,探索具备人机协调、自然交互、自主学习功能的建筑机器人推广应用。

他还建议,健全装配式建筑所有环节技术规范标准,建立构配件模块化生产平台,形成标准化生产流水线,不断提高构配件品质;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装备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数字化发展水平;鼓励省内高校设置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支持装配式建筑企业校企合作,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更多装配式建筑人才。

四川省政协委员陈勇:在高烈度地震区推广使用装配式钢木结构

四川省政协委员、中建西南院董事长陈勇表示,四川地处多个地震带,长期以来地震多发频发,特别是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以及近期的泸定地震等,震级高、烈度大,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同时也对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出了严格要求。他建议在高烈度地震区推广使用装配式钢木结构建筑。

陈勇介绍,钢木结构房屋重量约为传统房屋的五分之一,可以大大降低受到的地震作用,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且由于主体结构为钢材,抗震性能好,因此特别适宜在地震多发地区和高烈度地区应用。

抗震模拟试验表明,低层预制装配式钢框架结构地震时损坏轻微,而传统建筑在同等地震条件下则损坏严重。

在房屋围护墙体方面,钢结构与墙板通常是采用螺栓连接,可以在吸收和消耗地震输入能量的同时保持房屋稳固安全,同时墙板完好。

灾后重建的时间极其宝贵。陈勇表示,钢木结构装配式建筑可采用工厂制作、现场安装的方式,具有制作精度高、周期短,安装便捷高效等优点,可尽量规避灾后重建中余震不断、能源紧缺等不利因素,以最快速度提供庇护。

“而且钢木结构装配式建筑用钢量较少,易于拆卸,可回收利用,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

“寿命长是其中很大一个优点。”陈勇表示,轻钢房屋结构全部采用冷弯薄壁钢构件体系组成,钢骨采用超级防腐材料制造,能有效避免锈蚀,增加使用寿命。

“装配式钢木结构还有保温性高、隔音效果好、舒适性高、平面布置灵活等优点。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宽敞舒适的居住生活空间。”

据悉,轻钢结构是以轻钢龙骨为主,使用的材料100%是钢材,各部材之间用螺钉和钉子连接,不使用任何粘合剂,更为环保。

“值得一提的是,90%的材料都可以回收再利用,真正做到绿色无污染。”陈勇说道,发展轻钢房屋,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对建筑业实现“双碳”战略的转型升级也有极大促进作用,可形成新的建筑业亮点。 (宗合)

2023-02-27 ——地方两会代表对装配式建筑发展献计献策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0105.html 1 3 建筑工业化之路如何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