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我游览了世博文化公园北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那些外国馆直到今天还是那么有魅力地吸引着游客,让我不禁回忆起那段历史。
2010年7月2日,时任世博会工作分管副市长杨雄通过当时的世博局副局长黄健之联系到我,希望上海市建筑学会就42个外国馆的后续处理提出专业评价。希望我们从建筑艺术的角度研究其中是否存在“宝贝”,并在建筑技术上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当时,我向上海市领导建议,世博会是国家大事,应该有全国一流专家共同参与。提议在得到了领导的首肯之后,我及时与时任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周畅同志商量并马上组建了由时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为组长的专家工作组。专家组由全国知名专家组成: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敦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中国勘察设计大师崔愷,还有邢同和、和红星、周畅、沈迪、吴之光、项祖荃等组成,同时计划得到了当时世博局局长洪浩的支持。
专家组在一周内对42个外国馆进行了考察,并于2010年7月10日召开了第一次评审会议。我们从建筑艺术价值、建筑技术、后续功能置换、经济性及其他方面对42个展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形成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外国自建馆专家评审会报告》。
2010年7月23日,我们向上海市政府和世博局等领导进行了汇报。杨副市长当场表态对汇报材料表示很满意,认为已经八九不离十了,可以向上海市委进行一次汇报。
2010年7月25日接上海市委通知,当天下午2点在康平路市委办公厅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会议。俞正声、韩正、殷一璀、杨雄等市委市府领导以及规划局、发改委、外事办等相关各方面的领导参会。我代表专家组在会上进行了40分钟汇报,得到了俞正声书记及各位领导的充分肯定。
2010年8月,在中南海由周畅代表中国建筑学会向中央作了汇报,得到了认可和同意。由此按以往世博会惯例应该拆除的42个临时外国馆,其中优秀作品得以保留下来。
另外,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块土地上,我还参加了国家重点项目耀华皮尔金顿浮法玻璃工程的设计工作。1985年我承担了该项目的原料系统的全部建筑设计,后期我作为设计室主任又成为该项目组织协调的推进者。此项目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引进国外技术的大型工程,建成之后可以年生产20万吨浮法玻璃,是达到国际标准的建筑材料。整个设计周期仅10个月,于1987年12月份点火运行。这个项目后来得到许多奖项,包括科技进步奖和优秀设计奖以及国家工程银质奖。
这之后二十多年,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轴四馆”,五个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中有三个项目是华东建筑设计院设计的,而且多数为原创。相比较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等项目,中国建筑师在原创的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
今天世博文化公园的建成,不仅延续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记忆、文化传承,还将继续影响华东建筑设计院设计的上海大歌剧院、上海国际马戏中心等一大批新的建筑。
从1980年代至今,仅仅只有40年的光景,这块土地的前世今生演绎着城市发展的缩影,记录着华东建筑设计院的丰功伟绩卓越贡献,还有我们每个人与上海不解的缘份和曾经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