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国家八部门联合发文:补短板、强弱项,优布局、提品质

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本报讯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中央文明办、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疾控局印发了《关于全面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 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补短板强弱项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包括补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能力,加快医废危废等处置能力建设。

3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全面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补短板强弱项有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度重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超10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超过1万亿元,支持各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2年,全国新增污水处理设施超过1500座,污水管网约30万公里,垃圾焚烧处理厂超过500座,危险废物处置能力达到1.6亿吨/年,增长了4倍,群众身边的污水垃圾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约280万吨/年,比疫情前的2019年提高80%以上,有效保障了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及时妥善处置。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城乡、区域环境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

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司长刘德春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推动各地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优布局、提品质,从三方面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八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要求:

一是补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加快城镇老旧城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推进混错漏接、老旧破损管网更新修复,因地制宜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科学确定污水处理厂的工艺、布局、规模及服务范围,推进城市、县城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提升建制镇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推动处理能力向乡村延伸。积极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开展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建设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合理压减污泥填埋规模,支持建设污泥集中焚烧设施,鼓励污泥处理达标后资源化利用。加强污水收集、处理、消毒等关键环节运行管理,提升监测能力,确保出水水质达标。推广实施“厂—网—河(湖)”一体化专业化运行维护。到2025年,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4.5万公里,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40%。

二是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能力。加快完善垃圾分类设施体系,合理布局建设收集点、收集站、中转压缩站等设施,健全收集运输网络。加快补齐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短板,鼓励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或就近处理等模式,推动设施覆盖范围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与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提高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强化设施二次环境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加快建设焚烧飞灰处置设施,完善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

三是加快医废危废等处置能力建设。加快健全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支持现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提标改造,深化医疗废物处置特许经营模式改革,确保医疗废物应收尽收和应处尽处。规范医疗机构医疗污水处理,督促按规定配备处理设施,实现应建尽建,加强运维管理,严禁排放未经消毒处理、不达标的医疗污水。强化危险废物源头管控和收集转运等过程监管,科学布局建设与产废情况总体匹配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规范处置利用,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健全全过程环境防控体系,持续加强新污染物治理。

刘德春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全面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补短板强弱项涉及多个部门,是一项系统工程,未来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投资、价格、金融、税收等政策协同,形成工作合力。

包括积极支持各地公共卫生设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将符合条件的补短板强弱项重点项目优先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加大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污水垃圾、医废、危废处理收费制度,创新收缴方式,并有效提升收缴率;加快完善公共卫生设施、环境基础设施财税政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等。

刘德春还表示,各地要加强项目组织协调,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强化土地、环评、资金等各类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尽快建成投运。

(本报综合报道)

2023-03-20 国家八部门联合发文:补短板、强弱项,优布局、提品质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0309.html 1 3 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