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潘桥镇林桥头西路驱车北行,远远就能听到施工现场的机械轰鸣声。放眼望去,却有一棵榕树独自矗立在工地的西南方向。更新奇的是,整棵树被脚手架和密目网“包”了起来。
这棵榕树有六层楼那么高,树冠俨然似一把擎天伞盖,粗壮的躯干需要五个成年人张开手臂才能合抱。树干下竖着的“身份证”显示,它的学名叫无柄小叶榕树,今年307岁,是国家二级保护古树。
2021年,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温州高铁新城C14安置房项目开工建设,按照以往的方案,用地范围内的树木需要被全部移栽。
“当地的林木专家过来看了后说,它的生长状况不太适合迁移。撇开搬运难度不说,高龄古树的再生力弱,移栽后能成活下来的希望很小,所以更偏向于就地保护。”项目负责人黄飞说道。保护古树的任务事关重大,项目团队开始与专家团队、设计院频繁对接讨论,要赶在机械设备进场前确认古树专项保护方案。
为了还给古树“呼吸”空间,项目团队全面破除地面硬化,根据测算出的根系延伸范围确定保护区域。与设计院沟通后,以古树为“点”重新规划绿化景观区域,通过下沉式的广场设计保护古树根系,并围绕“古树情怀”概念,打造特色古树社区文化场所,串联出入口形成主要的景观轴线。
而摆在大家眼前的首要问题是树木偏冠严重,根部受力不均,若继续放任生长会造成树身倾斜,存在断根倒伏的风险。“有一侧枝干挨着围墙和房屋,生长空间有限。和高压线挨得又近,为了安全曾经遭到重剪。”黄飞指着古树照片解释道。项目团队立即与专家团队展开商讨,经过“现场把脉”后,为古树开出了保护“药方”。
项目团队将“Y”形的艺术仿生支撑固定架在偏冠弱侧的树干上,就像拄了根“拐杖”,辅助增强对树冠的支撑力。同时结合树体受力情况,通过引根诱导落地,形成固定的活体支撑。这样便能让枝干不再负“重”生长,还会形成独木成林的特有景观。
虽然将古树与施工范围拉开了足够的距离,但地下看不见的“病症”却无孔不入。在桩基施工中产生的泥浆,可能会侵入古树周边土体,或是随着雨水流入古树根部,而泥浆中含有的碱性物质容易烧伤树根,将严重影响古树的正常生长。开挖和填方还会导致土体的不均匀沉降,细根系在随着土壤下降的过程中极易断裂,导致根系损伤。
在综合考量根系深度与土壤环境后,项目团队决定采用桩长12米的4号小止口拉森钢板桩,围合形成连接紧密的挡水钢结构体。在施工中利用振动打桩机进行插打,同时通过咬口法让桩之间的U形锁口连接得严丝合缝,起到切断泥浆渗透路径的作用,也能避免开挖造成的土体不均衡下沉。项目团队还在保护范围内设置1米高的砌砖实心挡土墙,防止泥浆倒灌。
同时由于周边被“掏空”,古树被围合成了一个“孤岛”,一旦局部失稳就会有坍塌的风险,项目团队便在内侧四个角拉起钢绞线,将四边形的围合结构划成了多个三角形,整体更加牢固稳定。
开挖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使土壤含水量降低,可供根系吸收的水分也随之减少。项目团队便在树冠内设置喷雾补水系统,解决施工造成的局部树体水分供给不平衡的问题,也减弱了工地粉尘对树木光合作用的影响。
不仅要防止没“水”喝,也要防止“水”喝太多。为防止雨季期间树池积水,项目团队提前在内侧设置排水沟,预埋排水管连通外河,及时将水分排出。同时设置降水井,随时观察地下水位情况,保证地下水向下、向四周渗流。
此外,项目团队通过搭设满堂脚手架和外挂密目安全网,将古树“包”起来,防止机械进出、材料吊装等造成对树木的损坏。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有专家过来为古树进行健康“体检”、修建枯枝、除草施肥等。“一开始还担心施工会损伤古树,没想到树长得更茂了!”当地村民王虎连连点头赞许。
清风吹拂,百年古榕树碧叶婆娑摇曳。它用绿荫庇护一方天地,默默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 (刘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