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至17日,由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联合主办的“城市设计打造永续未来:理想城市的新理念与新范式”大湾区城市设计国际学术会议在广州举行。
本次会议旨在促进大湾区城市设计的不断探索创新与交流,共同提高城市设计水平,营造理想人居环境,实现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会议设学术报告环节和理想城市与可持续城市设计、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城市体检与健康城市、未来城市设计和技术创新、城市滨水空间的提升与设计、城市精细化管理六场平行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国内外的40多名专家学者发表学术演讲,与各地有关专业团体人士共同探讨大湾区城市建设与宜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方法与路径。
七位国际国内知名专家进行了精彩的主旨发言。
南沙区明珠湾管理局总工程师梁睿中先生在题为《“碳中和”理念下的高质量城市发展路径——广州南沙明珠湾区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实践与探索》的报告中,介绍了大湾区、南沙、南沙明珠湾的发展现状和碳中和新的行动要求,总结了明珠湾制度创新、规划引领和实施实践等三方面双碳探索经验和建设成效。
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特聘教授杨俊宴先生以《见物见人——基于城市人群数字画像的城市设计探索》为题,从研究背景、理论模型、科学问题、场景推演、总结与展望五个方面介绍“人城一体化”的智能城市设计的空间形态生成,探讨人群与城市建成环境之间的内在交互机制。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长江学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原院长孙一民教授就《适应性城市转型规划与设计》作主题发言,主要介绍了快速城市化下三角洲地区韧性发展、综合性多尺度设计和规划方法,提出“精明营建”的设计理念与策略,并以广州琶洲西区为例,总结了制度创新和城市设计及控规优化经验。
SOM城市规划设计合作人、美国注册规划师协会建筑师道格拉斯·沃格特以《城市红杉:市政基础设施理念研究》为题,从城市现状和未来健康两个角度,分析了当下城市发展对绿地、自然气候等的影响,研究了在市政设施建设中加入红杉后对城市固碳、提升市民健康、延长建筑生命周期等方面的作用,以及这类设计的可行性与优势。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院长、城市设计总监单樑作了题为《高品质人居环境的深度营造》的报告。他介绍了建设以人为本、为人营造和美宜居的城市家园为目标下的深圳城市设计历程。面向不同以往的新阶段、新使命、新需求,总结了改善“自然+城市+人”的相处之道和推动“三者关系”的协同进化升级路径。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经理助理、副总规划师陈志敏的报告题为《面向2049的战略引领型城市设计探索与实践》,他介绍了国际使命、区域担当、广州战略的总体发展背景与要求,从“活力打造,中心赋能”“创新引领,制造当家”和“基建联动,交通先行”三个方面总结了高质量城市设计引导战略落地的广州实践和广州路径。
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城市化研究所主任苏珊·帕勒姆女士以《以人为本和基于自然的城市设计改造解决方案——英国和欧洲案例研究》为题,从邻里间低密度的交通出行规划,以及基于自然环境的本地食物体系的可持续化设计两类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促进可持续、弹性的城市设计,以解决当下城市空间功能失调、自然环境退化等问题。
闭幕式环节,六场平行分论坛召集人进行了专题总结发言。随后,主持人介绍了2021至2022年度广州轮值期间联盟的主要活动,并宣布下一届联盟轮值主办城市为深圳。
会议期间,嘉宾代表观看了2022年大湾区城市设计国际会议海报展和大湾区城市设计大奖获奖名单,并与主办方一同前往琶洲西区和海珠湿地公园考察调研。 (广州规划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