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营造

让“古遗址重见天日” 这家央企有担当

“让‘古遗址重见天日’,感谢中交二航局在这次考古中的大力支持和无私的援助,你们央企有担当!……”近日,中交二航局西安高铁东城城市展厅项目经理季健华收到由西安市文物局和西安高铁东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寄来的感谢信。

原来,按照西安市相关规定,不管什么项目开工都要进行文物勘探,若地下发现文物需进行抢救性发掘。2022年4月9日,经过一个星期的勘探,最终发现地下有古墓群、古灰坑群和古沟渠。面对特殊考验,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一边及时向当地文化部门、业主和上级党委报备;一边立即加强对现场的管理,严格控制人员的出入,协助考古队打围,并在四周安装监控设备,最大限度保护考古现场。

在接下来,季健华就持续考古可能对项目造成的困难和影响作了相应调整和布置后,又站在央企责任和担当的角度进行补充发言,并指定马鹏伟为联络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跟进。

全力以赴助力文物考古和抢救发掘

这次地下文物勘探和抢救发掘,跨度较长大约需要半年,这中间需要考古人员在限定的区域里挖沟槽、刨土、铲土,通常一干就是一整天,既辛苦又非常考验人的耐力。

那时正值酷暑时季,看到考古队员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马鹏伟第一时间跟项目部进行了反馈,综合办立即组织专人将切好的西瓜和煮好的冰镇绿豆汤,以及防中暑药送到他们的手中。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们还特意订制了可移动的遮阳棚。为了保证“三班倒”作业条件,项目部除了在四周安上探照灯,还为每名考古队员配备了头置矿灯,这样不仅提高了考古速度,还有效避免了人员中暑。

在项目红线用地范围发掘完成后,西安市文物局和考古院认为,遗址范围和规模还需向外勘探。在得到求助电话后,项目部先后2次派出推土机和挖掘机,以及20多名工人进行轮班作业,共挖掘长50多米、宽2米、深约1.5米的外沟4条。为了防止雨水冲刷,他们还拿出3万多元,买来塑料布对废弃土堆进行全方位覆盖。

在项目部全力配合下,考古发掘进展异常顺利,最后经过西安市考古院和考古专家鉴定为:韶晚期部落遗址和汉唐明墓葬群,遗址和古墓共68处,其中古墓葬8座、古灰坑56处、古沟渠1条,近现代活土坑2处。

集智攻关确保仰韶文化能重见天日

8月中旬某天,项目部联合考古院、设计院举行了文物保护方案评审会,大家就地下室作为文物展馆的变更方案进行了积极发言。

“这中间除了保证钢梁跨度要有40米,还要适当减少桩基数量,以确保展厅结构需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克成教授的建议,让项目部施工团队压力倍增,在减少桩基的情况下,一下把钢梁跨度增加那么大,同时不影响地下空间使用,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通过综合计算和反复评估,钢梁长度控制在24米。方案确定后,如何减少桩基数量却成了当时急于解决的一个难题。因为这些古灰坑和古沟渠都是宝贝,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了拿出最科学的桩基方案,项目部将遗址分布图纸提供给设计单位,并会同考古部门专家进行多轮评估,主要就桩基的数量和分布进行重新排布和取舍。“大家就那些古灰坑和古沟渠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反复商讨,并最终减少了8根桩基。”项目技术总工尹华博作为参会人员,专家们较真和负责任态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多轮筛选和评估,绝大部分古灰坑和古沟渠得以保存。为了避免因振动破坏古灰坑和古沟渠,设计单位规定桩位至少距离古灰坑和古沟渠1.0米以上。而在实际操作中,项目部还舍弃了机械操作,选择了效率较低、基本没有噪声和振动的人工挖桩。在交叉作业时,他们规定要求承台底面距离古灰坑及古沟渠顶部小于0.5米,避免因操作失误对古灰坑和古沟渠造成不可挽回影响。

问题得到解决后,第二层和第三层多功能室展厅又面临原有型钢梁不能满足主体结构受力问题,考虑到整体承载力,尹华博通过电脑进行反复模拟和论证,最后决定更改为型钢混凝土梁,成本虽然增强了,但整个展厅的质量得到了保证,而且结构和布局也更加合理。

用“手术刀式”填埋避免古灰坑遭破坏

“通过对比两个方案,方案1的中间部分是用素土分层回填到古灰坑顶部,而方案2则是通过沙袋回填,再用中沙灌实沙袋缝隙。”9月中旬一天晚上,项目部会议室灯火通明,工程部长邓党设就古灰坑、古沟渠保护回填方案进行了对比,并最终采用方案2进行古灰坑。

据悉,原计划将展厅迁移或者转向,但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和古遗址,以及项目工期的紧迫性,经过专家团队多次评估后,决定在保持原建筑方案不做大调整的前提下,先将古灰坑、古沟渠保护性填埋,并标上记号,等展厅建设后再将地下室开辟成文物展馆。为了将各位专家的意见落入实处,项目部按照遗址保护四原则,聘请专业人士就保护性回填的方案、流程和注意事项等集中上课。

下来后,项目部按照保护性回填方案积极进行准备。期间,生产副经理王剑还组织骨干开了“碰头会”,他再次强调了古灰坑回填的重要意义,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我们要本着央企的责任和担当,本着对后人负责的态度进行保护性回填。

为此,项目部除了派遣专人检测素土的颗粒大小,中间的干密度和含水量,还进行了同等条件下的灰坑抗压实验。在正式回填的过程中,在西安市文物局和灞桥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等部门的监督下,工程部指挥分包队伍先进行古灰坑清理、接着用沙袋、素土和中沙等回填夯实,再覆盖约1.5米的素土,最后进行防水处理和浇上混凝土。

据考古队通报说:“此次‘手术刀式’的填埋非常成功。”通过抽样检测,回填土含水量控制在±2%以内,分层虚铺厚度不大于30厘米、压实系数不小于0.9,每层土表面标高控制在±50毫米以内,压实后表面控制在20毫米以内。

此外,为了保证填埋的成功率,项目部还对可能遇到的暴雨天,以及诱发的安全事故等进行了风险评估和应急演练,确保在填埋的过程中把各种不安全的隐患控制在可控范围。

与此同时,项目部还跟考古队反复协调,在进行伴随式保障的同时,还对已发掘过并下达了恢复生产的指定区域进行复工复产,先后完成施工区域底板垫层、89根桩基的浇筑等工作。

据悉项目部积极配合现场考古共花26.623万元,因停产和窝工等原因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共计203.068万元。“为了古迹焕新机,旧城变新城,付出也是值得的。”项目负责人季健华自豪地回答说。 (柳长兵 褚刚 李玲秀)

2023-04-13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0666.html 1 3 让“古遗址重见天日” 这家央企有担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