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营造

“用一辈子时间去做好一件事情”

——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总工程师汪思满

□记者 张高青 通讯员 陈杰

“五一”前夕,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全国工人先锋号评选表彰名单公布,来自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汪思满喜登榜单,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汪思满获此荣誉实至名归,他在技术上是顶呱呱的,”同事们说,“每当遇到难题,我们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他。工程项目上哪里有疑难杂症、哪里有技术风险,总能看到他的身影,而且总能将难题化解于无形。”

“没大家说得玄乎。”汪思满谦虚地说,“但我做事执著、心无旁骛倒是真的。我与工程项目技术打了28年交道,就是想用一辈子时间去做好这件事情,并努力把这件事做到最好。”

从工地上走出来的“技术权威”

1995年,汪思满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进入上海建工,一干就是28年。

28年来,汪思满始终从事着一线工程项目技术管理与科研管理工作。汪思满对自己的工作有着独特认知,他认为,技术创新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工程技术的本源在工地上、在项目上。“坐在办公室是发现不了问题的,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汪思满说,“技术是在现场做出来的,不是在办公室空想出来的。”

关于技术创新汪思满也有自己的理解:技术创新来自项目需求。做技术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落脚点是为了项目降本增效,解决项目建设中安全、质量、进度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技术创新也不可能是一步就能成功的。一项新技术、新工艺刚刚推出来的时候,往往是很土、很丑的,有一个从不完善到改进提升,再到完善成熟的过程,需要有耐心和恒心,要学会坚持。

正是这样的认知,让汪思满在这28年中,从技术员起步,到项目工程师,再到总工程师,几乎一直摸爬滚打在工地上。“白天跑工地,晚上理思路”成为他的工作常态。

汪思满说他是幸运的。28年来,他主持和参与各类重大工程建设有50余项,如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六合路商业大楼、虹口足球场、外滩通道、虹桥交通枢纽、昆山中环、武汉恒隆广场等,其中不乏高风险的深基坑、逆作法工程,大体量的市政和公建工程,高难度的城市更新改造工程等。经过这些项目的历练,加上刻苦钻研,汪思满的技术能力突飞猛进,成果一个接一个: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7项,工法8项,参与编制或在编国家、地方和行业规范5部,获得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

该公司领导这样评价:“汪思满28年如一日奔波在工地项目上,对技术的追求心无旁骛、锲而不舍,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工地上走出来的‘技术权威’。”

专治项目疑难杂症的“阿满”

平时,领导、同事喜欢叫汪思满为“阿满”。

一声亲切的“阿满”,是大家对汪思满的爱称,也是对他专业技术的高度认可。同事们说:“阿满有大智慧,三言两语便能点透问题的关键,项目上的疑难杂症到他手里总能迎刃而解。”

在28年与工程项目打交道的过程中,阿满解决了数不清的疑难杂症,尤其在深基坑施工、逆作法施工、城市更新历史保护建筑升级改造等领域,展现了高人一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阿满来说,与深基坑、逆作法的渊源特别深。20多年来,他先后参与和组织了由由国际广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华山医院病房改扩建工程等20多个深基础施工,对上海软土地基条件下深基坑的围护体系优化与选型、深基坑的施工控制措施、逆作法技术等做了持续深入研究。让阿满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地铁7号线东安路站工程,由于该项目紧靠居民小区,一些居民怕受到影响对施工表现出不支持的态度,尤其是看到长达50米的钢筋笼打到地下,更是令居民胆战心惊。居民的反响令施工受阻,但作为世博会配套工程,该项目工期很紧,耽搁不得。怎么办?关键时刻看阿满。在他的主持下,项目部首次运用“一柱一桩”后插法逆作法工艺,通过封闭式施工,减小对周边小区的影响,在居民没有感觉到的情况下完成了基坑施工;同时,采用逆作法平行立体作业的模式,也大大提升了施工速度,确保了工期。

随着城市更新建设的不断推进,这些年汪思满投入大量精力对此做了深入研究和探索,从历史建筑地上结构的换胆改造,到地下空间的深层拓建及工程装备的研发,逐步构建起城市更新核心技术体系,先后为10多个高约束条件下的改造工程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尤其令阿满难忘的是上海市南京东路179号街坊成片保护改建项目,作为历史保护建筑,上部要保留30米高的“U”字形外墙,在巨大的、薄薄的像刀片一样矗立着的外墙下部要开挖地下5层、深达20多米的地下空间,同时施工又不能影响到周边繁华街区的正常生活,难度非常大。怎么办?作为该项目的总工,汪思满创新提出了城市既有建筑地下空间拓展技术与工程应用技术,采用不同的支护系统,确保了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该工程后经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评定,其技术水平总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方面,汪思满对工程中的重点、难点也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及科研攻关,形成了小直径管幕法、全断面管幕置换法、整体预制顶进开挖法、无拉杆的高空防撞墙施工等多项施工成套技术,为破解市政项目疑难杂症找到了“良方”。

同事眼中的“亦师亦友”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是同事眼中的汪思满。虽然汪思满现在已是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上海建交委科技委专家,但他却没有一点架子。“阿满不浮躁、不张扬,既是师长又像朋友,谦逊而温暖。”同事们说。

“作为一家年产值几百亿元企业的总工,我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汪思满说,“不但要做好工程项目,还要培育好一支技术人才团队。”

汪思满认为,人才团队强,则企业强。所以,这些年在培养技术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方面他也花了很多心思。

汪思满非常认同上海建工的“师徒带教”文化,认为这个模式非常好。汪思满回忆起自己刚来上海时的情景:“一开始是有种漂泊感的,但上海建工融洽的氛围和师徒带教的传统让我很快度过了这段时期。尤其是我的入门师父,像父亲一样,在工作上、生活上都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所以,深有体会的他现在很注意给做技术工作的青年物色师父,帮助年轻人成长。

汪思满说:“年轻人有激情、有想法,这是创新的源泉所在。对于他们,需要引导,需要呵护。培养年轻人,要放手让他们去做事,少一些责难,多一些鼓励……”他总是鼓励青年们去参与课题研究,鼓励他们写论文、拿专利。他说:“写论文,不但有助于评职称、升级,而且写论文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撰写论文,可以帮助提升技术水平。”

汪思满喜欢和青年们做交流:“学校学的和你在施工现场学的是不一样的东西,很多东西还是要从实践中来。”“做技术没有捷径,一切都是经验的积累,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技术风险是项目建设最大的风险,技术人员必须心怀敬畏之心,决不能存有侥幸心理……”

“和阿满聊天有种家人般亲切的感觉。”同事们说,“他的阅历和智慧总能让你心情平静下来,有一种激励你前行的力量。”

对同事、对青年、对他人,汪思满总是谦逊而温暖的,但对于自己,他却是非常严苛的。如今,作为该公司总工程师的他依然奔波在浦东机场南区地下交通枢纽及配套工程、G60科创云廊二期、张江科学之门等重大项目上,他说:“工程技术的生命力永远在工地上、在项目上。对我来说,既然做了这一行,就想把这个事情认真踏实地一直做下去,心无杂念地去努力做得完满。”

2023-05-04 张高青 ——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总工程师汪思满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0852.html 1 3 “用一辈子时间去做好一件事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