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雯
4月20日,在上海徐汇区天平路社区邻里汇66梧桐院,上海市建筑学会女设计师分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王林带来了“精细化治理下的城市更新——以徐汇衡复风貌保护街道天平实践为例”的主题分享,并带领上海市建筑学会女设计师分会走进衡复风貌区现场,重温微更新背后的故事。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保护规模最大的风貌区,总面积7.66平方公里,涉及徐汇、静安、长宁、黄浦4个行政区,历史底蕴丰富,海派特征突出。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国务院总理李强曾在走进衡复时说过,历史建筑、历史风貌是一座城市活着的历史,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讲好城市故事,留住城市记忆。2007年起,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已有多条风貌保护道路进行了整治与改造工作。
徐汇衡复风貌区一直以来建立了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特别是通过社区规划师的机制,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区域单位、企业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规划与治理。王林是徐汇区天平街道的社区规划师,她的城市更新保护创新国际研究中心与上海安墨吉建筑规划设计公司共同主导了高安路一路一弄设计、武康大楼公共空间城市设计、永嘉路511、578号的微更新,是城市更新的实践者。
街道治理从1.0向3.0升级,走向人本归宿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天平街道上原来一个只有15平米的中国邮政,经由重新规划改造后,变成了一家兼售咖啡的网红邮政局,虽然只是邮政跨界的一小步,但却是设计在整个街道更新改造过程中融入人本思想的一个微观缩影。
“街道是城市最主要的城市公共空间,有学者研究过,50%的城市公共空间就是街道,所以很多的道路除了交通问题以外,历史文化与人文交流的空间在这里是非常重要的。”王林说。
而街道的治理也经历了从1.0向3.0的探索。王林介绍,城市对街道景观与空间的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整洁、美化、人本。她指出了前两个阶段存在的问题,比如第一个阶段的管理浮于表面,只管墙刷得干净,却没有设计美学要素;第二阶段过于注重整齐划一,混淆了美化与统一的概念;第三个阶段则真正从人本出发,探索建立一个持续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街道。
2005年至今,王林先后担任上海城市街道管理的三种不同角色——制定街道规划政策的管理者、进行街道景观提升的设计师、参与街道治理的社区规划师,亲历了上海城市街道管理的发展。她总结出了四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街道景观设计编制要素不全面、不精细;二是缺乏对城市动态更新应对能力,过于整齐划一,让城市失去了生动的活力,如何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兼顾共性与特性,刚性管控与柔性引导如何结合,是街道整治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三是街道城市设计的制定与管理部门、实施主体不衔接,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编制完成规划后束之高阁,实施主体由于专业差异,对城市设计缺乏足够的理解,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准与原则产生较大差异;四是街道城市设计的实施机制不健全,缺少长期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重一次建设、轻日常管理,重问题整治、轻过程引导。
对此,王林及其团队采用了精细化的设计方法与实施机制。在设计层面,坚持“系统思维、递进引导;整体思考、问题导向;精细思维、要素细化”;在实施层面,运用“专业思维、治理思维、智慧思维”的治理方法,遵循“同一设计、协同实施、共同治理”的实施机制,从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精细化”的人本街道。
精细化的设计方法与实施机制
系统思维、递进引导:整区域、分街道到建筑的导引——
王林回忆初到社区担任规划师时,发现衡复原来曾作为法租界,整体风格是偏清雅的,道路的铺装是统一的。为了保护衡复的整体风貌,她当时提出能否对这些商业性道路采用一体化的道板。她表示,从宏观层面上,规划师在考虑街道治理时,应当先从街道所在区域开始系统思考,把整个区域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制定“街道设计导则”,这样区域中的所有街道就会有一个共同性的指导原则。
通过进一步的调研分析,她对街道沿街建筑按照类型进行划分,对城市各街道要素进行研判,同时结合“一网统管”的网格化管理平台,在建筑层面上制定“一幢一图”建筑街面导则。在保留整体风貌的同时,又体现了每条街道、每幢建筑的特色,以建筑立导则。
整体思考、问题导向:地毯式、多界面、全方位研判——
在制定完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设计导则后,王林及其团队在对街区整体考虑的基础上,对街道各界面现有问题进行全覆盖、全方位的梳理和排摸,包括空间、交通、功能、建筑保护情况、景观环境、城市家具、设备设施等内容,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梳理街道风貌保护工作的实施情况,总结出目前保护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主要难点,明确设计对象的问题清单,为后续治理工作制定相应的任务清单。
比如,在高安路改造工作开始前,通过影像技术拼合出高安路沿街长界面,对界面现有问题进行分类和梳理,得出高安路存在的问题负面清单。包括店招店牌、围墙、出入口、建筑外墙、雨篷、空调外机等不和谐问题,在一张图上得以全部清晰地标识反映出来。
精细思维、要素细化:分类型、全要素、更精细的设计——
王林也曾经历过街道1.0版本的治理,意识到过去在治理中要素考虑得不全后,她现在将街道要素划分为沿街立面、街道平面、城市家具、空间绿化、临街灯光、环境色彩、街巷声音七大类,细分为店招店牌、人行道板、树池铺装、电表箱、架空线、宣传栏、建筑照明、街区色彩、街区声音等四十三小项,分别对每一大类和每一小项进行现状的整体和局部研究,并逐一判断控制引导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每一类每一项的总体控制原则的分项控制细则。
以淮海中路1861-1877号为例,原来沿街建筑二层居住界面较杂乱,门窗大小不一,装饰构件部分破坏;一层商业界面外墙围护材料品质低且杂乱,门窗样式与主体建筑不协调;建筑外立面空调外机、管线等杂乱;店招文字尺寸大小不一,背板色彩杂乱,与建筑主体风格不符。现有了管理控制导则,外墙材质、色彩、管线设备,门窗位置、尺寸、样式、材质、色彩,店招位置、样式、尺寸、文字字体色彩、灯光等都有了整改依据,提升后的立面更加整洁、美观、协调。
在报告中,王林特别强调了刚柔相济、多方共治、过程管理的重要性。设计就是要运用专业思维引导改造与建筑环境相协调,同时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同一规划、协同实施、共同治理,并利用智慧赋能,依托城市“一网统管”平台,对街区治理问题做到智能发现与处置,实现智能化管理与长效动态管控。
上海图书馆外围街道改造前原有一段狭长花坛,不仅绿得不“美丽”,还与市民步道形成“争道”之势。但它又是规划“红线”,图书馆的绿化不能少。于是王林提出把图书馆绿化上墙、把空间让给老百姓的方案,在不减少绿化的前提下,方案立即得到了图书馆、市容环卫局的同意,实现了多方共赢。王林认为,这就是一个共同治理的最经典的案例。
无需翻天覆地,微治理也能成大美
王林说,衡复的变化不是翻天覆地的,却越来越美,我们其实不需要翻天覆地的变化。
天平路社区邻里汇原来是一处英式乡村风格的花园住宅,始建于1932年,后作为徐汇区体育局办公场所,2017年迁出后便重新修缮向居民开放。设计在还原文物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植入社区功能,现如今,承载着党群服务、养老育幼、生活服务、文化雅集、邻里餐厅、咖啡、公益等功能。在这里,不仅有建筑之美,更有生活之美。
永嘉路578号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2016年“五违四必”整治后,打造成了“都市之光”公共艺术空间。设计提炼出旁边永嘉新村的建筑元素,比如砖墙、屋顶形式、格栅式窗型等,应用在微更新中。结合建筑未来承载的文化功能,室内被打造成造型简约的当代艺术空间,并设天窗引入自然光,创造出室内空间画廊的功能。活动的展示墙上展示了永嘉新村自己“新村的老故事”,也有孩子们充满想象力的画作,充满社区温情。
永嘉路511号的花园洋房建于1939年,2006年起用于建岳居委办公用房,经改造后成为了“人文荟萃”城市会客厅。入口铭牌、壁灯、扶手都作了优化处理,恢复了红砖踢脚和门窗样式。城市风貌向室内得到延伸,房间里陈设有皮质沙发、唱片机、木斗柜、书柜等家具电器,天花板上的射灯打向深红色的墙面,映照着一个个文艺戏曲大师的相片,烘托出世纪交错、文化魅力旖旎的海派风情。
高安路淮海中路东南侧的一处“伊利包子”店,在改造前与街道的风貌格格不入,庞大的店招、大尺寸的字牌过于出挑,险些被“封门”,在经一次整顿后虽然变得略小了些,但仍然是突兀的。再次微改造后,店名按照衡复风貌区中的铁艺门窗纹理进行了重新设计,镶嵌在店铺开合的铁艺窗门上,谦恭地融入街道整体风貌之中,又十分具有设计美感。设计不是驱逐、大拆大建,而是以细节的雕琢保留住城市的“烟火气”,又化去不相融的那部分。
高安路18弄的小区正对大门的主干道仅四五米宽,还放置着不时流出污水、散发异味的垃圾箱房。现经改造后全然不见“真身”,只看见四根圆柱矗在地上,其实是四个投放管道,看不见的垃圾桶藏在了地下,需要运出时可以“升起”,平时就待在地下,道路干净清爽了,居民再也不用掩鼻匆匆躲开。
在漫步衡复街道的沿途中,处处可见微更新痕迹,以及仍在持续动态中的改造施工。从建筑立面的材质、颜色的一体化,到以假阳台将空调外机巧妙地“隐匿”;从井盖上刻画着的衡复建筑,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枪篱笆墙”的复原重现;从武康大楼周边多杆合一整治,到斜对面锐角路口网红拍照点的延伸拓宽……静静地诉说着“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的更新理念。
王林及其团队以精细化的设计方法与实施机制开展城市更新,不仅仅从物理上改变提升了城市街道环境,而且从精神上、行为习惯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让这片风貌区的文明拥有得以动态延续下去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