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西部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3年来,成都都市圈建设成效如何?瞄准新发展格局,如何在高质量和同城化尺度上做出示范?
5月10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以下简称《指数》)在北京发布。研究成果表明,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位居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城镇化基础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同城化水平优势显著,现代化都市圈初具雏形,正乘势跃升迈步新征程。
针对成都都市圈发展的研究报告并非首次。此前相同团队编制的《成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1)》通过常用指标、借鉴沿用和独立首创三部分指标体系分析显示,成都都市圈是快速成长的发展型都市圈。
今年初,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发布,明确了总体目标和实施路径。发布会上,成德眉资四市相关与会人员都表示,《指数》为其未来的发展谋划,提供了重要参考和科学支持。
新发布的《指数》评价体系有何不同?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城市群与都市圈研究分中心主任、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研究中心主任卢庆强介绍,考虑全国都市圈东中西部均有布局、多种发展阶段并存、不同类型差异显著,《指数》不搞“一刀切”单一化的排名评比,而是构建着眼区域协调发展新要求的特色指标体系,做到整体性与差异性结合,指标体系的设计上有两大创新。
首先是以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为目标,形成“城镇化+高质量+同城化”三大评价板块。其中“城镇化基础”板块主要关注都市圈的城镇化总量、结构和基础保障水平,“发展质量效益”板块涵盖五大发展理念和安全韧性的底线思维,“同城化水平”板块聚焦相关规划细化重点关注领域。
其次,兼顾横向比较和纵向监测两大目标,建立“发展水平指数”“建设进程指数”两套评价体系,均设置有3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及不同数量的三级指标。
横向,《指数》选取了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等9个国内头部都市圈,设置95个三级指标,通过跟踪比较客观评价成都都市圈核心领域的发展水平。纵向,则重点聚焦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8个领域的重点任务,逐年监测都市圈的整体建设进展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设置69个三级指标,动态评估《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实施成效。
卢庆强说,《指数》编制过程中,研究团队搭建起全量、全景数据资源池,以大数据前沿分析手段,为成都都市圈绘制立体式数字画像。同时,指数测算除采用传统统计数据、部门专项数据外,还结合了手机信令数据、专利合作信息、消费数据、POI兴趣点数据等多源融合数据。
在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看来,成渝城市群是全国五大城市群的重要支点,“其中成都都市圈发挥着持续增强极核主干的引领带动作用,并在深化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方面做出了经验和示范。”他认为,《指数》有利于推动形成成都都市圈“体检—诊断—应对”治理闭环,打造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与治理评价的“成都样板”。
(肖莹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