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年龄上限解禁 建筑大省不再“一刀切”

允许超龄农民工进工地,要维护好其权益

建筑工人职业风险较高。为了控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概率,近年一些地方政府发文,禁止超龄工人进入工地,部分上了年纪的农民工因而失去生计,引发社会舆论关注。

上述局面最近又出现了新变化。5月25日,江苏省住建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施工从业人员“建安码”系统试点应用的通知》。《通知》要求,试点地区对超龄建筑工人数量设定比例上限。这意味着,我国建筑大省江苏不再“一刀切”禁止超龄建筑工人进入工地工作。

超龄农民工群体引发社会关注

2019年起,全国多地发布建筑业“清退令”,包括60周岁以上男性、50周岁以上女性以及18周岁以下人士禁止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清退令”下,一些上了年纪的农民工生计遇到困难,引发社会舆论关注。

出台“清退令”的本意,是通过限制企业雇佣超龄农民工的方式,来减少安全隐患。其核心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弱势人群。毕竟,建筑行业具有繁重高危等特点,而超龄农民工在建筑工地这类高危工作环境下,可能因反应不灵活、体力不支等原因而出现安全事故。事实上,近些年建筑工地上的安全事故确实也多发生在大龄农民工身上。但随着出台政策限制超龄农民工进入工地的地方增多,甚至个别地方还存在将年龄扩至55岁的限制加码,这让相当数量的大龄、超龄农民工失去了建筑行业从业资格。

大龄农民工群体并非小众。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562万人,其中,50岁以上农民工约有8632.1万人,占比29.2%。

超龄农民工现象的背后不只是安全问题,更是民生问题。近期,第一代农民工群体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他们随着城市化大潮进入城市,是城市的建设者,是城市繁荣的促进者、见证者。如今,这个群体步入老年,到了逐步退出就业市场的阶段,其就业和养老牵动人心。

切实维护好超龄农民工的权益

2022年6月,安徽省发布新规要求分岗位确定用工年龄,避免建筑行业清退超龄农民工“一刀切”。此后,江西、四川等多地陆续出台类似政策要求。

2022年11月,人社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导企业不得以年龄为由“一刀切”清退大龄农民工,为有就业需求的大龄农民工免费提供公共就业服务。

今年2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方面明确提出,要“维护好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劳动就业权是人们基本的权利,如何在风险防范与劳动权益保障之间保持平衡?这是摆在各地面前的一道治理题。

江苏此次出台的试点政策,仅在盐城市本级、扬州市邗江区、镇江市句容市三个区域内所有在建项目试行。步子迈得不算大,但仍是修正一刀切“清退令”的可贵尝试。

允许超龄农民工继续从事建筑业,于各地政府也是一种“自我加压”,意味着政策和管理都要更加精细化。切实维护好“超龄”农民工的权益,需要在用工源头上,做好超龄农民工体检管理,确保超龄农民工身体合格,减少安全隐患。在工地管理上,用数字化系统实现精准到人头的管理,确保不突破用工限制比例。在安全服务上,依法化解劳动争端,加强超龄农民工的安全意识与安全作业技能培训,保障劳动者报酬获取、工伤保险等权益。

(本报综合报道)

2023-06-05 年龄上限解禁 建筑大省不再“一刀切”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1167.html 1 3 允许超龄农民工进工地,要维护好其权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