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是上世纪80年代高校毕业的文科生,在教育体育系统工作多年后于2015年转岗到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心工作。隔行如隔山,笔者在边学边干中了解到与“绿色食品”相似,还有“绿色建筑”之说,其中谈及最多的是外墙保温。翻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看到“绿色”除了指“颜色”之外,尚有符合环保要求、无公害、无污染等含义之时,笔者似乎对“绿色建筑”有了自身的理解,那就是建筑需要在考虑安全、经济、美观的同时,还得坚持生态环保原则。
提及绿色建筑,在笔者脑海里首先浮现出陕北窑洞、福建土楼。这些老式“土”建筑堪称当时的绿色建筑,笔者坚信祖先们的智慧之光能够永远照耀炎黄子孙的发展之路。通过自学生土建筑知识,笔者才知道陕北窑洞、福建土楼具有就地取材、简单易建、冬暖夏凉等特点,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建筑。笔者觉得,在传承的基础上,改进传统的生土建筑技术,在适合的地方建设类似窑洞、土楼等性价比高的“土房子”是建筑业在绿色之路上行走的理性选项之一。目前,国内外尚有一些建筑学教授们和工匠们钟情于生土建筑的研究或实践,积极打造现时代的生土建筑典范并着力推广。应用新的生土建筑技术建成的建筑不是贫穷或落后的象征,而是时尚的标志,生态环保的典范。在普遍认同的现代建筑中,混凝土是不可或缺的主角。面对用水泥、沙子、石子和水按比例搅拌后硬结的东西,世人习惯性地带了“土”字来命名。看来,盖房建舍,人类对“土”还是绕不开。何况用的是真“土”,走的是绿色之路呢!
在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室内空间里,一个避不开的课题就是冬天阻隔寒气进入、夏天阻止热浪侵入。于是,墙体保温建材应运而生。保温墙体材料成了绿色建筑不可或缺的元素。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安装空调基本普及,铺设地暖逐渐增多。为了节能所需,我国规定空调设置温度在冬季夏季均有温度建议标准。可惜相关电器的设计没有配套跟上,使得绿色理念和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建筑交付时的有些绿色元素,被随性任性的人为装修所无视或不屑,从而形成人为破损。由此可见,在绿色建筑的顶层制度设置到位的前提下,需要设计科学、建材达标、施工合规、使用合理,特别是人们绿色理念的确立,否则,就不可能形成建筑的绿色链条,号称绿色建筑的建筑就会名不副实,甚至被置于孤立状态、处于尴尬位置,以致不能顺利预期地绿色起来。笔者有一个朋友购了新房后,将主阳台窗户全部换装成一整块的全景玻璃,常年开着新风系统,地暖空调使用时间特长,用电量剧增。他觉得多花点钱,但是舒服。殊不知,不使用开窗换气功能,这是在浪费资源,枉费钱财。笔者建议并期待,房地产企业和物业管理单位履行告知购房人建筑中的绿色要素并提醒予以保护的义务,特别是引导用房人知行合一,倡导绿色生活,节约资源,维持生态,共护地球家园。
普及绿色建筑知识,于建筑中透视绿色,在生活中践行绿色,确实是全社会的一个永恒课题。包括绿色建筑在内的绿色生活才能使得整个人类有权利有机会享受更长更多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