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雯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八八战略”“千万工程”20周年,也是同济大学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校地合作10周年。“十年磨一剑”,双方在产业规划、工业设计、文化中心、乡村振兴等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创新性、内涵式、应用型的合作之路。日前,在“同济样本”黄岩沙滩村举行的同济·台州黄岩校地合作十周年系类活动之“新征程乡村振兴先锋论坛”上,同济新老师生校友专家围绕乡村振兴发展课题,从经济、文化、产业、三农、人才等维度共同探讨黄岩未来发展新路径。论坛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执行院长杨贵庆教授主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刘颂在致辞时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论坛交流,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持、智力支持和更多的鲜活案例,对新阶段黄岩的乡村振兴之路提供更多更坚实的理论指导、技术支撑和深入实践;希望双方在既往校地合作的深化基础上,继续在城乡规划、乡村振兴及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开展多领域合作,深化合作内涵,优化合作模式,加快推动地方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打造数字时代校地合作的同济黄岩样板。
剖析发展逻辑 提升智库能级
吴亮:共同富裕指向下的城乡共享社会理论和模型建构
同济大学国家现代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院吴亮教授以浙江桐乡改造为例,分析了城乡贫富差距的深层次原因,认为城乡要素资源的不流通、农民处于产业链末端、传统产业升级难、高端技术人才难落地等问题是县域经济改革过程中的瓶颈。吴亮说,城乡共享社会理念就是要在空间结构上实现城乡融合、要素上相互赋能,通过对宅基地、户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进行一系列制度性改革,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乡民条件改善、点状供地产业下乡、互联网场景下乡、乡民文化挖掘、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等,树立起乡村作为价值链起点的定位,构建内部“造血”功能,从而实现城市向乡村输送人才、资金的共同富裕场景。同时,他强调了技术供给、政策供给、产业导入三大举措对城乡融合的重要性,并建议未来黄岩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充分交换城乡价值,不断提高乡村发展竞争力。
陈前虎:以低成本高品质城乡人居环境引领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院长、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理事长、同济校友陈前虎作的报告聚焦三个问题:一是中央为何赋予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使命?二是浙江完成这个战略使命的战略思想是什么?三是推进这个战略思想的战略举措是什么?通过对浙江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发展分析,他提出,低成本是贯穿浙江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底层逻辑,高品质是未来发展的新逻辑。他分别从居民生活方式闲暇化、企业生产方式高端化、政府职能现代化等方面进行了战略研判与趋势阐释,并由此提出浙江新发展格局的制胜方略,包括新思想、新思路以及新行动。他表示,中国城镇化下半场需要打造的是“生活型城镇”,闲暇化与创新时代的到来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集体消费”需要城镇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并强调低成本、高品质的人居环境是浙江成功发展的密码。
王荔:耕读文化价值助力乡村重拾文化自信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科协文化委员会委员王荔介绍了中国村庄样本研究的缘起、背景与意义,以及在黄岩样本中的研究探索。《中国村庄发展的浙江样本研究:台州沙滩村的发展研究》是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设立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时确立的课题之一,该课题既是“三农”工作的贯彻落实,也是为制定中央一号文件(“三农”主题)提供事实与理论依据。习近平在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作的总序中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从区域文化入手开展研究;习近平从国家战略层面对乡村的社会单元属性、学科领域、历史地位以及走出书斋联系实际等方面的思考论述,为课题组的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选择黄岩西部的沙滩村作为研究样本具有其典型意义:传统耕读(农耕与读书)文化资源的利用与价值重塑帮助村民重拾文化自信,是沙滩村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源头与根本;“农业+”的转型发展模式是沙滩村走向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坚持绿色生态发展观是固本培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与前提。
方勤:青春奋斗新时代,乡村共创新格局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党委副书记方勤分享了同济大学乡村共创青年团队在乡村振兴领域的探索及未来愿景。2018年以来,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在黄岩设立,开启了从1.0到3.0的实践版本——1.0收集源头智慧向全国推广;2.0发挥专业优势,布局“四个下乡”;3.0打造乡村共创计划。目标是带领青年学生认识乡村、激活乡村、共创乡村,让学生走进乡村、融入乡村,最后能够留在乡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要如何做?方勤表示,2021年推出的3.0版本“乡村共创”计划已与全国16个省份进行合作,打造了20多个实践基地,构建了“乡村共创校地合作基地网络”,本次论坛期间成立的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也已吸引了大批人才加入,有望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原动力。未来,同济将构建学术科研实践育人共同体,建立面向乡村振兴的校地、校企、校友的基地网络,与各地乡村共谋、共建、共享、共治。最后,她再次强调同济青年团队将坚持乡村振兴的“同济模式”不动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聚焦现实痛点 现场解惑答疑
讨论互动环节,专家们接受现场黄岩区政府部门、企业提问,就乡村产业经营、乡村文脉抓取、博士团平台合作以及“三农”问题等进行了探讨交流。
吴亮认为,从理论建构上,要继续深度总结黄岩经验,提炼出规律性的数据,以理论指导实践;从产业导入上,要坚持产业振兴,地方政府要结合黄岩生态优势及用地稀缺特点做好招商引资,打造核心品牌竞争优势。
王荔根据习总书记提出的能否通过村庄研究推进“村村有故事”,建议以后每个村庄都把自己的村史做出来,讲好自己的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文旅产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方勤表示,同济乡村振兴博士团平台面向社会各界开放,特别是政府部门,合作基于真题实做,以实现共创共赢。
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陈秉钊聚焦“三农”问题作了深刻分析。他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达到65%,并且还在持续,虽然不一定能达到世界经验80%~90%的水平,但从65%提高到75%,仍意味着还有2亿多人要从农村进入城市;同时我国60%的耕地是坡地,并不能完全实现农业机械化,资源依然稀缺。因此,农业要走农村现代化道路,我们今天应该更加关注农村问题,只有农村的稳定,才有农业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农民的富裕、中国的富裕。
续写合作华章 明确五大方向
最后,黄岩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建新在总结发言中明确了未来校地合作的五大方向:
一是致力永宁焕新再提速。携手常青院士团队打造好黄岩“南北文化轴”,积极推动实施孔庙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工程、委羽山文化遗址修复工程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文化项目,持续升级官河古道重要节点,擦亮宋韵黄岩的城市文化品牌。
二是致力设计赋能再强化。用好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台州黄岩设计创新中心这一平台,推动更多先进设计理念、优秀设计人才、高端设计创新资源落到黄岩,赋能黄岩制造业整体跃迁。
三是致力产研转化再深化。以吴志强院士团队编制的永宁江科创带规划为牵引,聚焦黄岩七大主导产业,深化科研资源共享、科研平台共建,落地中德科工创新园、魔桥等牵引性项目,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四是致力乡村振兴再升级。深入实施生态共富西部振兴战略,全力推广“乡村振兴工作十法”,帮助更多古村落蝶变重生,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乡村振兴黄岩样板添彩。
五是致力人才培育再添劲。努力办好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发挥同济大学学科人才资源优势,持续培养乡村振兴高层次人才,积极探索农业农村科教协同共进的可持续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