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设计

策略之上 寻求表达

第十四届全球建筑大师论坛在厦门落幕

6月7日,第十四届全球建筑大师论坛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厅成功召开。论坛以“策略与表达”为主题,试图回应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探索策略与表达的张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孟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章明,斯蒂文·霍尔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亚洲区项目总负责人罗伯特·班努拉应邀作为本届论坛主讲嘉宾,畅谈建筑师在城市发展动态进程中的角色地位。

全球建筑大师论坛创办于2014年,论坛立足于全球化的语境,以多元化和人本主义为总原则,先后邀请到藤本壮介、本纳道·霍、刘家琨、谢英俊、罗伯特·特拉达斯、小岛一浩、西泽立卫、承孝相、马岩松、张永和、姚仁喜、黄声远、朱锫、卡洛·拉蒂、徐卫国、文森·瓜亚尔特、何镜堂、丹尼尔斯坦森等建筑大师作为主讲嘉宾出席论坛。论坛自今年起纳入厦门城市设计周并作为压轴单元,以更高的规格面向公众开放。

嘉宾演讲环节,崔愷院士在《低碳策略下的设计表达——绿色建筑新美学》报告中,表达他所秉承的“低碳”设计策略,以因地制宜、节材高效、因时而变、长寿再生为目标。他将低碳建筑的工作分为四大方向:低碳设计、低碳建造、低碳运营、低碳降解。绿色建筑在设计表达中关联一系列细化的工作,这些工作都需要遵循四大理念,以达到人、建筑、自然的有机融合。他通过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荣城青少年宫、南京园博园未来花园、徐州园博园儿童友好中心、成都天府农博园、南京园博园主展馆这六个实例的介绍,进一步阐释了绿色低碳理念在建筑中的表达。

孟岩以《介入城市与重塑地方》为题,回顾了过去三十年的设计经历。他秉持着“以实践作为思考,以城市作为方法”的理念,希望每一栋建筑都能为城市带来新的景象、新的机遇。他认为,与城市共生,就是强调对于不同群体、环境和空间的包容。他结合深圳南头古城的改造案例讲解,在高密度、高强度的城中村区域,通过局部像素调整的微改造,保留和折射地区和未来的发展,带来一种新的可能性:自觉抵抗和挑战愈发同质化的城市环境。他分享了自己近年打造的三个项目。其中,在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上亮相的金啤坊啤酒厂原是一座废弃啤酒厂,但它保留着时代和城市的记忆,是日常生活体验的一部分。他认为,工业遗存的保存不应仅转变为后工业时代消费空间,而应展现历史,生产全新创意。

章明教授在《叠合的风景——苏州河黄浦区段公共空间》报告中,结合苏州河两岸公共环境品质提升计划,阐释透明叠合这一策略是如何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表达。他将计划实施过程总结为五个工作步骤。首先,提升空间可达性。通过推倒围墙、公园免费等方式,释放出大量的城市公共空间,并加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协同关系,形成相互赋能的有机模式。其次,完成城市历史脉络的透明叠合,即城市不同历史阶段的景象作为底片,相互叠合,在此时此地以虚构的方式呈现出城市发展轨迹。再次,实践基础设施的景观化,也就是将城市基础设施的空间开放给城市,增加活动空间的同时,也强化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的连接。同时,亲水关系的营造也为城市生活品质提升贡献力量。城市依水而建,江河也孕育出城市独特的文化。章明教授用打造苏州河为城市起居室的全程性工作,说明城市设计要进行系统化的空间营造,考虑的是全要素的提升。同时,城市也并非一味求新,只有新介入的元素与老的环境相平衡的,城市公共空间才能体现出场所精神,城市也才能承载起人们对过往的眷恋。

罗伯特·班努拉在《公共空间的创造与社会参与》报告中,将其策略总结为四大方向,分别是:拥抱绿色景观空间、最大化利用自然光与新鲜空气、文化融合、生态融合。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量项目所在的城市背景,通过新的公共空间原型,尤其是将“混合使用”发挥到极致,创造出了更具活力的城市公共生活。他以约翰·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扩建(事务所代表项目)、成都来福士广场综合体、深圳碳云总部大厦、青岛市文化艺术中心、上海中粮南桥半岛文体中心与医疗服务站为例,详细呈现了建筑空间如何通过四大策略连接城市环境、激活公共空间。 (全球建筑大师论坛)

2023-06-12 策略之上 寻求表达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1560.html 1 3 第十四届全球建筑大师论坛在厦门落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