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摸清我国廊桥资源,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工作,做好廊桥价值阐释和传播。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近期联合印发《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对系统性加强廊桥保护研究利用作出全面、翔实的规划。
廊桥一体 遮风避雨
廊桥一般指设有廊屋的历史桥梁,是我国桥梁的一种重要类型,结构独特、造型优美,其承重结构多为木构或石构的梁桥与拱桥。廊屋多为木结构,少量为砖木、石木结构。据初步统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有138座不同类型的廊桥。
廊桥历史悠久。《史记》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复道”上下有道、中间用木板隔开,“阁道”则是木构梁加在顶盖和栅栏的空中楼廊,这种道路既能遮风避雨又安全保密。因此,秦人在渭河上架设的复道和阁道,已具备了廊桥的雏形。
陕西汉中下辖勉县古褒城北石门溪谷阁道一侧凿刻的《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记载:“桥阁六百三十二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这则刻石制于东汉永平六年,是目前有关廊桥的最早文字记载。
廊桥的文化价值内涵丰富。无论是在浙闽山区还是在广西、湖南、湖北中南这一带,甚至在一些更边陲的地方,都有被称之为廊桥的建筑形态。这些廊桥不仅具有基本的交通功能,还具有人居环境营造和美化的功能与价值。在我国广阔的城乡中,廊桥甚至协助建筑师、工匠,创立了典型的中国人居环境的美学范式。它提供了人与人交流、交易、演艺,甚至集会的社会功能。在历史上,它还有祭祀、占卜等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功能。
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廊桥,绝大多数不在人们日常普遍使用的道路中,有的甚至失去了休闲和娱乐的功能,如果一旦出现失火或洪水等其他来自自然界的威胁时,它们幸免于难的几率非常低。另一方面,这些历史桥梁的分布比较分散,又多在偏僻的乡野,所以要做到日常的巡视、维修也是非常困难的。
千古遗梦 亟待保护
2022年8月6日,我国木拱廊桥的典范之作——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的万安桥突发火灾,桥体烧毁坍塌。万安桥长98.2米、宽4.7米,桥下五墩六孔,桥上有桥屋38个开间,檐下有13幅楹联,廊下左右有两排木凳供游人歇息。整座桥用柱156根,穿斗式梁架飞檐走梭,顶盖双披青瓦,古朴端庄、气势雄伟。可惜这座凝结着闽人乡愁的廊桥,终结在了那个夜晚。
万安桥受损被毁并非个例。据学者吴世丹的调查,仅福建在1970年之后30多年间里,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损毁的木拱廊桥就多达50多座。进入21世纪,这种形势依然严峻。荣获“世界第一风雨廊桥”称号的重庆黔江濯水古镇风雨廊桥,曾在2013年被一场大火烧毁了桥面以上的木构部分。2016年,浙江温州下辖泰顺县有3座古廊桥在台风袭击中被损毁。除此之外,福建的余庆桥、步月桥,也都先后毁于大火。
在一些地方,廊桥保护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在浙江温州,我国第一部廊桥保护专项法规——《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已于2021年8月起实施。
福建宁德下辖寿宁县、屏南县、周宁县,福建南平下辖政和县,浙江温州下辖泰顺县以及浙江丽水下辖庆元县、景宁县组建了工作组委会,修改完善了《中国闽浙木拱廊桥保护与申遗县市联盟章程》。七县还定期召开县市联席会议,研究木拱廊桥发展政策,启动申报木拱廊桥世界文化遗产程序,共同编制申遗行动计划、制定浙闽木拱廊桥保护规划等。
传承古建 十项任务
如今,廊桥保护工作更是上升到了国家层面。《行动计划》要求,在“十四五”期间,完成廊桥专项调查,廊桥文物保护体系基本健全,廊桥保存状况和周边环境明显改善,重点廊桥安消防设施全覆盖,风险防控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有效认知、保护和利用廊桥文化遗产 。
《行动计划》提出十项主要任务:开展廊桥文物专项调查、全面留取廊桥信息、深入推进廊桥研究、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实施廊桥保护工程、整体保护周边环境、开展综合展示利用、筑牢安全防控体系、培育专门人才队伍、推动社会力量参与。
除此之外,在廊桥的保护与利用方面,还需注意哪些问题?专家表示,第一,必须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有基本的体制和机制,有国家拨款,还要培养人才,在挖掘廊桥的价值和意义等方面多做工作。第二,在廊桥的保护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艺术性、学术性和技术性的有机统一。第三,需要有桥梁的地方组织统一的学术论坛,共同交流保护的经验、理念。第四,将新农村建设与文化、旅游相结合,除了发挥廊桥的社会功能、学术功能外还需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功能。有人来看,有人来走,有人来玩,廊桥才有生命力。让桥架在大地上,活在人民心中,这样廊桥才能传承下去。
业内人士表示,需要注意分层次地保护与利用的原则。比如,有些廊桥的环境保存非常原始,或者极具历史价值,就要注意整体性的保护,切忌用一些现代的建筑与设计的手段过分地干预这种历史的环境。如果这个廊桥所在的环境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可能就要因地制宜地在廊桥的本体和已经现代化的环境之间做好协调。如果廊桥处在非常完善的交通线路的体系里面,要对整个交通线路,包括自然的山水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总之,切忌一刀切,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不同的保护与利用方案。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