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建筑人物

“高知家庭”背后的农民工夫妻

“这是代表工会给您家庭今年发放‘爱心补贴——助学金’,感谢您的家庭培养这么多高知人才。”近日,在中建八局上海公司九星项目食堂,分公司工会副主席谢爱国和项目领导王朋把一个沉甸甸的红包送到了项目后勤工作人员杨阿姨手中。

公司工会组织的帮扶“助学金”。除了每年开展的“四送”工作中的“金秋助学”活动外,工会特别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困难职工家庭子女的就学情况,设立了以激励为主的“助学金”。作为一种帮扶手段的补充,也带有一定的激励性质,不分期限、不分日期、不分类型,在全年都会开展,特别是在职工的子女取得一定的成绩时会进行发放。

六月,随着高温气候的来临,一年一度的高考季也如约而至。在第二分公司有一对来自四川阆中50多岁农民工夫妻赵登玲和杨天群,他们亲手抚养三个高级知识分子的亲人,被传为佳话:弟弟赵斌毕业于西华师大,现任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儿子大连理工在读博士生,小儿子沈阳化工在读研究生。

初见这对农民工夫妻,一眼看上去给人憨厚、朴实的印象,但相处久后,才知道他们更多时候是积极乐观、眼里有光的模样。对他们来说,生活再苦再累都可以扛过去,他们知道自己肩上扛起的是生活,是孩子们光明未来。他们骄傲,小弟已经成家立业,两个儿子在学业上的成绩也令人自豪。

现如今高学历不是稀奇事,可家境一般的情况下,将一个弟弟和两个孩子同时被培养成高学历人才,也着实令人感到佩服。初见这样的学霸兄弟,你是否会以为他们背后有一对同样高知的父母?事实恰好与大家的想象相反——他们的父母仅仅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爸爸是一名普通的支模木工、水电工,妈妈原是跟着爸爸打下手的,现在则是一名工地食堂的后勤人员、点心师。

他们既没有强大的背景,在孩子的教育投资上也常常捉襟见肘,那么小弟和两个儿子到底是如何在学术上取得如此优异成绩的?说到此处,这对老实巴交的夫妻诉说着他们这些年风风雨雨:他俩出生大山深处,是同一个村里长大的。为了供养孩子,为了老人安享晚年,一路走来夫唱妇随,同甘共苦携手打拼。因为学历不高,出门都是在工地上干粗力的活,钢筋工、架子工、水电工、木工,什么活挣钱多,就干什么活;那个时候年轻,有的是力气。这种日子很平淡,很艰辛,但温暖与快乐也充实了一家人。

在来到上海的中建八局以前,2009年在山西太原一处工地上,为了多赚钱,夫妻两人承包了部分支模的活,每天除了睡觉就在现场,支模、拆模不停地轮回,有时候浇筑混凝土还要连天带夜。工地上和钢筋混凝土打交道磕碰更是天天都有的事情。手破了,腿磕了,这样的事情一般都要去附近的医院或者诊所进行包扎处理,打破伤风针,可在他们身上,拿个卫生纸裹上也就继续干活了。他们每天干着这么累的活,对自己却吝啬得很,好吃的都不舍得买,常常三餐米饭蔬菜、馒头加咸菜、再来一勺辣椒就把自己打发了。别人加班到半夜,总会在路口的夜宵摊上点一份炒饭、一份猪头肉慰劳一下自己。可他们夫妻两个路过时,却把头侧向一边。风里来,雨里去,一年下来夫妻两个赚的工资比同行的三个人都多,回到家之后乡亲们只知道他两个会挣钱,却没有看见他们的汗水都摔成了八瓣,男人的青瘦脸皮就像从非洲回来的那般色调,而女人的那双已长满老茧手皮像一块麻布那样的粗糙。

2016年正月,跟着老乡来到了上海公司的西岸传媒港项目后,赵登玲和杨天群夫妻两人的生活逐渐有所好转。当时正在施工地下空间部分,杨阿姨当小工在做文明施工,场地渣土清理,老赵做水电工作。夫妻俩工作认真负责,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杨阿姨聪明勤快,被调到项目食堂配合大厨打下手至今,各式各样可口的早点,是她的“拿手好戏”。

清晨5点,天际还没见亮光,杨阿姨已经悄然起床,给项目管理人员准备早餐。在这些管理人员中,有的整天在施工现场奔波,有的半夜还在做技术方案、做商务结算。对于每个高强度工作的员工来说,一日三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杨阿姨每天工作从早餐的早点、择菜洗菜、淘米蒸饭,重复着这些事情,但在她看来做好这些并不简单。“现场还在浇混凝土,地磅房还有值班,麻烦留两份饭。”“杨姐,麻烦留一份饭,我在外面办事,我回去了自己取!”在开饭前,项目用餐群里不时蹦出来消息。她每次都会按照消息把准备好的饭菜放在蒸箱里,让同事们回来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工作平淡而辛苦,但她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在她看来,只要用心去做,饭菜肯定是香的,同事们吃着才香,工作才能干得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要不是放假回家,每天这个时候,都看见她忙碌的身影。

“虽然历经了千辛与万苦,想着只要两个儿子一毕业,两口子就能在家享幸福了,心里还是甜丝丝的。”今年在家一边工作一边伺候年迈父母的老赵很乐观。妻子杨阿姨眼角眉梢都透着笑意说:“路还长着呢,等到两个都毕业有了工作,还要房子,还要办婚礼,我们老两口还要给他们带孩子。”说着说着夫妻两个都笑了起来。

父母的勤劳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博士生的老大前几天来上海做科研课题见面时说:“自己和弟弟之所以努力学习,就是从小跟着父母在外看着他们吃的苦。小叔,是我们的榜样,他身残志坚,拥有敢于直面失败与挫折的勇气,对于确定好的奋斗目标,从不轻言放弃。我和弟弟也不想成为一代平庸之人,只有多学知识用心读书,以此改变命运,报答父母。”对于每年回家相聚父亲反复地叮嘱,懂事的两个孩子总是耐心聆听。他知道,年过半百的父母吃了太多苦。看着父亲消瘦的身影,逐渐勾起的脊梁和妈妈那曾俊美的容颜已被沧桑替代,孩子心酸不已。

这样的爱无疑是伟大的,他们倾尽了自己的所有,他们拼了大半辈子,值得欣慰是孩子们都做到了!

生活中有无数个“老赵夫妇”,他们背井离乡辗转一个又一个城市,为了工作、事业、家庭而打拼;他们顶天立地,无私付出自己的一切。他们的生活平凡而真实,他们是我们身边一个个真实的你我。 (倪修龙)

2023-07-06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1771.html 1 3 “高知家庭”背后的农民工夫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