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设计

纵览上海城市更新跨世纪实践 构建新时期宜居韧性智慧之城

——上海建科李向民在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城市更新分会成立大会上的报告

编者按:作为上海城市更新的深度参与者,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城市更新领域的探索实践跨越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及新世纪“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积累了较为雄厚的技术成果。近日,在其牵头筹备成立的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城市更新分会第一届理事会上,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向民带来《上海市城市更新动向和关键技术进展》报告,基本完整地呈现了上海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并融入了他对城市更新下一步工作的思考。本文根据其会上报告整理,以飨读者。

背景与政策设计

如何理解城市更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李向民从三个方面诠释:

1.城市更新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关键。土木工程是人类最重要的不动产,我国既有建筑总量近700亿平方米,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城市人居环境存在差距。房屋老化、安全隐患多,能耗偏高、使用体验差等。所以说,既有建筑更新改造总体态势为面大量广、需求强烈、潜力巨大。

2.城市更新是贯彻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方式。碳排放在建筑领域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建材的生产、建造环节,二是在运行环节。统计表明,二者大概各占一半。如果既有建筑的改造和更新能够延长建筑的寿命,意味着减少了拆建,从而减少了碳排放;如果合理运用更新技术,通过绿色改造提升建筑节能减排效果和性能,从运行端来讲也能减少碳排放。

3.城市更新是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重要的途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提出要建设繁荣的创新之城、幸福的人文之城、生态的韧性之城,但是整个建设用地的规模是严格控制的,而且还要留战略留白区。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必须要从原来的增量扩张走向存量优化。

城市更新和旧建筑改造利用究竟是什么关系?李向民从尺度视角剖析,从宏观层面上,城市建设包括城市设计、城市维护、城市双修和城市更新,从微观角度看,建筑单体建造包括建筑设计、建筑维护、建筑修缮和建筑改造。因此,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尺度侧重不同、主体对象不同;联系在于既有建筑改造和利用是城市更新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它也不是全部。

城市更新分类,可以按照广义内涵和狭义内涵两个方面理解。广义的分为三种类型——拆除新建、改造更新、综合整治,其中拆除新建是城市更新的一种表现方式,在城市的一个阶段会成为一个工作主题。狭义的是跟既有建筑高度相关的,一种是综合整治,以修缮、环境优化为主;一种是改造更新,实现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改变。

李向民说,此次报告主要从狭义层面展开,因为当下城市更新正逐步由“拆除新建”为主过渡到“改造更新”和“综合整治”为主。

从国家及住建部政策来看,一系列的政策和通知发布数量和频度较高,有力推动了上海城市更新。从上海市政策发展来看,上海在城市更新的顶层设计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主要有两个标志性工作:2015年,上海首开先河,第一个颁布城市更新实施办法;2021年,上海市颁布了城市更新条例,是全国第二个城市。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从更新内涵、工作原则、管理机制、制度体系,还有创新变通方式都作了规定,从立法层面提供了总体的支持,从而建立了“城市更新指引-更新行动计划-更新实施方案”的三级更新制度体系,这对于保障城市更新工作的推进是非常重要的。

对比全国代表性省市北上广深,上海市立法较早,各城市立法密切结合城市特征,对象分类、规划体系、政策特点、实施特点、模式特点各有不同,也反映了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科技与规范标准

改造更新技术的发展历程,李向民将其分为五个阶段:以唐山震后的震害修复和抗震加固为主的起步阶段(1978-1985年),以碳纤维、粘钢、外包钢式的加固设计应用为主的安全性改造阶段(1986-1995年),以平改坡、成套改造、外立面改造、维护体系节能改造、管道改造为主的功能性改造阶段(1996-2005年),从安全、能效和环境三个角度进行综合性的评价的综合改造、绿色改造阶段(2006-2021年,“十一五”到“十三五”),“安全韧性+低碳更新”点面统筹阶段(“十四五”期间)。

国家层面重点科研项目。从“十一五”到“十四五”,国家科技部每个阶段都设立了相应的科技支撑计划跟重点研发计划。“十三五”设立了五个项目,资助强度大幅提升,研发对象涵盖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工业区、居住建筑、城市住区。“十四五”期间,韧性、安全、低碳、更新相关的课题权重正在提升。此外,可以发现,研究对象从原来的建筑单体更多的跨越到建筑群,以及周边的基础设施,甚至包括区域等尺度的点面统筹工作。

上海市重点科研项目。主要以上海市科委、住建委支持项目为主。“十三五”以来,城市更新领域科研项目数量显著增多,在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数字技术应用等领域有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

城市更新领域的标准体系,包含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国标、行标、上海标准。但既有建筑改造标准制订总体上落后于新建建筑,系统性不强。比如国家通用规范《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 55021-2021)系统解答了何时鉴定和如何鉴定,明确了既有建筑改造的结构底线要求,同时对安全性鉴定、抗震鉴定和加固设计的技术采用给出了强制要求,针对不同后续使用年限采用不同性能化目标要求。《既有建筑维护与改造通用规范》(GB 55022-2021)规定了全专业维护改造要求,对结构、节能、给排水、电气智能化做了综合要求。再看上海的标准,检测鉴定、维护、修缮、加固、改造、验收、运维评价和拆除,标准数量丰富、涵盖各个阶段,多聚焦于某个专业或某类建筑,系统性、综合性标准少。

2020年,上海建科在住建委支持下,编制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标准》,填补了上海系统性、综合性标准的空白。这个标准与《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同年推出,与立法配套,且覆盖全专业,体现全生命周期。

关键技术发展

城市更新实施基本流程,李向民认为前期评估与策划工作非常重要,做得好不好影响着中后期的规划设计、施工、交付、运维。同时,更新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基于上海建科在“十一五”-“十三五”研究基础上,对于历史建筑、工业建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改造技术主要可分为性能提升、功能改善和环境优化三个分体系。性能提升指在结构安全、抗震性能、能效水平等与建筑本体性质相关的巩固提升,功能改善指在适老化、电梯加装、增设车位等与人使用密切相关的改造,环境优化指室内外环境的改造优化。所有的技术活动可以概况为这三个层面,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结关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把握。

近几年,上海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代表性的有低影响检测与精准评估、低干预加固与强约束条件施工、低成本调试和低碳更新,以及性能化集成部品部件应用。

总结来说,进行全面深入的房屋情况评估是做好改造更新设计与实施的前提,确定合理适宜的性能目标是改造更新设计的重点,开展科学系统的精细化结构分析是改造更新设计的难点,提出适宜科学的结构加固体系与方案是改造更新项目顺利实现的关键。

工程实践动向

上海的大规模城市更新活动,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基本以政府为主导,重点关注居住者层面的改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政府筹措为主,主要为改变危棚简屋、三代同堂、老少共居、“72家房客”的局面;1990-2010年,形成以效率为优先的大规模旧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格局持续向外扩张;2010年后,上海市城市更新已进入到渐进式、少突变、微治理的阶段。

1.历保文保建筑。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多、文保建筑多、风貌保护区多,2003年,上海在全国率先立法,实施《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建立了“最严格的保护制度”,2020年做了修订,从单体扩充到街坊和道路。目前还开展预防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2.居住建筑。上海居住建筑面大量广,具有建筑和设备设施老化、居住人群老龄化的“双老”特征,所以居住建筑改造与老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息息相关。上海成片二级旧里改造历经30年收官,目前正在进行“二旧一村”改造(旧区改造、旧住房成套改造、城中村改造)、电梯加装工作。

3.工业建筑。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重要发祥地之一,数量大、成规模,以航运、仓储、纺织等轻工业为主,厂房大多沿黄浦江与苏州河滨江两岸分布。随着城市功能的调整、布局变化,工业建筑功能置换需求也变得强烈。通过对其改造置换功能,并保留工业元素与符号,实现“新旧对话”。让“锈带”变“秀带”的同时,延续城市的记忆和情感。

4.公共建筑。上海老旧商办物业是新一轮城市更新活动的重要内容,文体领域建筑逐步进入更新热潮,例如徐家汇体育公园、上海科技馆、虹口足球场等大型文化体育设施改造。

5.基础设施与环境。不断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城市环境和韧性城市建设水平,包括上海城市更新区域最大滨水区——“一江一河”滨水空间持续提升,韧性城市和绿色城市并举的区域环境更新等。

工作挑战与认识思考

李向民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对城市更新工作的思考:

一是落实“政府引导、市场为主、统筹各方、共同缔造”的实施方式。政府统筹政策设计与方向引导,以市场力量为主,关注使用方的需求。同时构建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组成的命运共同体,以“共同缔造”理念推进城市更新,保证更新的可持续性。

二是采取“因地制宜、追求实效、合理提升”的绿色改造策略。既有建筑改造千差万别,条件不一样,目标不一样,路径也不同。如果评估不深入不全面,全过程考虑不充分,将导致预算攀升、周期拉长;片面追求新技术,采用技术不适宜或贪大求全,将导致技术与经济失衡。应针对具体情况合理准确解决问题,既要关注改造过程的检测、设计、施工,也要充分关注长期运营与维护。

三是有机结合“城市体检”“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等工作,从城市体检走向城市更新。城市体检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城市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四是进一步开展针对性科技攻关和标准制订修订完善工作。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很不够,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城市更新分会的成立就是一个重要契机,广大科技工作者可以借助分会平台,为上海城市更新作出积极的贡献。 (陈雯 整理)

报告人李向民简介: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曾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现任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任上海市工程结构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等。长期从事城市更新与既有建筑可持续改造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和工程实践,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与重点研发计划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

2023-07-10 ——上海建科李向民在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城市更新分会成立大会上的报告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1816.html 1 3 纵览上海城市更新跨世纪实践 构建新时期宜居韧性智慧之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