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

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的文旅效应和共赢格局

——以上海市朱家角、泗泾、召稼楼传统古镇更新为视角

□记者 顾今

题记:对古镇进行更新改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好去处,不但能够改善居民生活品质,让人民安居宜居,还能激发古镇活力,促进旅游业和乡村经济发展。本文以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朱家角、泗泾、召稼楼三个古镇为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对传统古镇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从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剖析当前形势下古镇更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形成对策建议,提出古镇更新过程中立足以人为本,实现文旅效应和共赢格局的启示与建议,以期为传统古镇更新提供参考。

一、背景及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古镇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区历史变迁、社会发展、文化积淀等的重要体现。2019年4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李强同志在调研召稼楼古镇时指出,要结合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高标准、体现高品位,深度挖掘古镇历史底蕴,传承延续历史脉络,丰富拓展文化内涵,更好彰显江南特色;要着眼细节,精心打磨,着力体现古意古韵,让古镇风貌韵味、文化特质更加彰显、更具魅力,真正成为市民休闲度假好去处。

近年来,上海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按下城市更新加速键。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今年3月调研城市更新工作时强调,要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形成更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为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提供有力支撑。今年4月,上海市印发了《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通过城市更新,打造以人为本、更有温度的品质城市是上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2020年开始,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开展“家门口的好去处”城市微更新行动,倡导融合老旧街道、景观风貌、公共空间等改造,打造主题特色、文化旅游等复合功能要素的新型公共空间。

古镇更新可以进一步重塑城市空间、释放发展潜力、改善民生福祉,从而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以更优的供给服务人民。在政策支持与引导下,上海市各古镇坚持贯彻“人民城市”理念,围绕人民安居宜居,不断探索扩大红利辐射、文化传承发扬、商旅产业融合、区域联动发展的新路径。

二、基本情况

调研组选取青浦区朱家角古镇、松江区泗泾古镇、闵行区召稼楼古镇,通过实地走访、发放问卷、开展座谈等方式,详细了解古镇现状,科学研究分析。其中问卷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8份,有效问卷147份。

(一)朱家角古镇

朱家角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已形成村落,旅游资源丰富,已开放课植园、城隍庙、园津禅院、童天和药号、放生桥、北大街、大清邮局、朱家角人文艺术馆、延艺堂等20多个景点,九条老街中著名的北大街,又称“一线街”,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第一街。2004年朱家角古镇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自2017年全面启动创建国家5A级景区,目前已通过国家文旅部关于5A级国家旅游景区的资源评审。

根据《朱家角总体规划》,朱家角划分为“古镇区、老镇区、新镇区”三大区域,并明确了功能定位:古镇区修旧如旧,凸显旅游功能;老镇区协调过渡,为旅游配套服务;新镇区拓展提升,彰显现代水乡民居特色。目前,朱家角已初步形成以文创、旅游、商贸服务和工业为主的四大产业格局,并对标5A创建标准不断优化升级,打造可闭环、可赋能、可叠加的旅游精品集群。同时,在区域联动发展方面,已形成以朱家角古镇为“中心原点”,张马、寻梦园、林家、太阳岛、大千庄园为圈层的旅游“同心圆”。

(二)泗泾古镇

泗泾古镇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南部,元代始成集镇,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泗泾十锦细锣鼓”、市级非遗项目“松江皮影戏”以及区级非遗项目“泗泾面塑、广利粽子、泗泾豆腐、阿六汤圆”等非遗资源,史量才故居和马相伯故居等红色文化资源,以及贤禾美术馆、国稷美术馆、会波书院、闻阊文化推广中心等海派文化资源。2005年泗泾古镇被命名为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2014年被命名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017年5月,泗泾镇正式启动风貌区保护性开发建设工作,聚焦6个区级文保单位和48处文保点,完成了文保建筑修缮15处约10000平方米,一般建筑改造7000平方米左右,动迁超2100户居民,完成率达99%。在更新中以相同材质、相近工艺还原建筑原有风骨为主要技法,保留历史原貌,探索形成“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共同开发模式,引入更多优秀社会资本进行一般建筑改造与古镇运营相关工作,力求管理精准化、服务精细化。

(三)召稼楼古镇

召稼楼古镇位于闵行区浦江镇中东部,拥有800年历史,是上海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孕育了城隍文化、治水文化,是上海城隍老爷秦裕伯、疏浚黄浦江第一人叶宗行的故乡。此外,中国教育家黄炎培、中国共产党杰出领导人张闻天、一代书法家苏局仙等人也留下了生活足迹。历经明、清、民国时代的发展衍变,至今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以及相互关联的街巷、桥梁和水系。2015年,召稼楼古镇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目前,继2008年实施古镇修复性改造后,召稼楼进入新一轮发展规划。2022年已取得召稼楼控规批复及城中村市级认定批复,成立上海召楼天地有限公司作为实施主体,完成部分地块前期土地平整、管线搬迁、围墙施工等净地工作,并于2022年11月底开启了正式动迁签约工作。召稼楼“城中村”改造项目采用闵行区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入、社会企业合作开发的改造方式,将“城中村”改造与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廊道建设等紧密结合,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举措与成效

三个古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立足特色与实际,推进以人为核心、以文化为重要支点的城市有机更新,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新路。

(一)提升人居环境,完善功能服务。各古镇在做好风貌保护的同时,着力做好古镇“古色”文章,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深挖家门口文旅发展潜力的突破口,镇容镇貌明显改观,村民生活幸福感与获得感有效提升。如朱家角古镇先后投入了10多亿元,对古镇基础设施、道路桥梁、综合管网等进行改造;泗泾古镇新增各类绿化景观、口袋绿地600平方米,各种盆栽、石砌花箱20余个,样板段沿街商户、安方塔及塔园内基本完成亮化景观打造、设置临时停车3000余平方米,新增停车位250余个。在问卷调查中,游客居民普遍反映更新改造后,古镇在整体环境、居住条件、配套设施、文化发扬、公共服务等6个方面提升明显。

(二)深耕文化传承,厚植民生沃土。更新后的各古镇,不但最大程度保留原有文化特色,延续居民生活习俗,而且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让传统记忆在传承中延续,在发展中创新。如朱家角古镇的当地居民素有喝早茶的习俗,古镇内江南第一茶楼为六十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早茶,为迎合老人的生活作息,茶楼的营业时间多次更改,目前早茶的供应时间已经提前至凌晨3点半;召稼楼古镇开发文化书院、综合文化体验馆,与上戏加强合作,进行文化演绎和互动,以现代的手法重塑学堂文化场景,发展特色展演文化平台,展现召稼楼文化客厅。

(三)引入市场运作,实现差异竞争。各古镇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资本投入、民间力量参与”的模式,通过市场的灵活性,结合社会热点与新趋势,让各自发挥所长,实现差异化竞争。如朱家角古镇创新改造华东地区保留下来的唯一的大清邮局旧址,引入第三方开发文创空间、展览空间、角里客厅、休闲空间和咖啡空间,并筹划打造直播平台,联动青浦的优质商户进行线上带货,让古镇商业焕发新活力。召稼楼古镇规划开发的老字号餐厅、老字号零售、召楼特色零售产业,通过重建遗失的老字号(如淡笺纸、帛叠、拆蹄、下沙烧卖、沪谚等),复兴本地特色,强化召稼楼当地历史文化体验,让往昔耕学生活繁华的场景再现。

(四)着力区域联动,推进协同发展。各古镇在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挖掘更多文旅资源的基础上,强化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打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示范区,不断拓展功能、提升品位。如朱家角古镇充分整合良好生态环境,陈云故居、东方绿舟、大观园知名景点等优势资源,加快推动商、旅、文、体、农融合发展;泗泾古镇结合自身实际,开发希尔顿格芮精品酒店、赵氏工坊、嘉风印传金石文化馆、鲁班艺术馆、一尺花园、六扇门料理等项目,目前已完成意向签约;召稼楼古镇计划利用绿地和湖泊资源打造都市亲子农庄,利用天然材质的自有商品开发耕学文化酒店,推广农耕文化。

四、问题与困扰

调研组了解到,随着古镇发展进入快车道,存在一些具有共性的难点堵点问题,影响制约了古镇持续高质量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感受度。

(一)古镇不古。一是部分建筑没有“修旧如旧”,人为打造痕迹明显,与古镇风格不符;商业步行街、店铺式样、店铺陈设、店铺商品等缺乏古韵意境,与文化内涵联系不大。目前,三个古镇共计文保点104处,如何让其在更新改造后进一步释放凝固记忆、文明符号的温情内涵,而非冷冰冰的构筑物,是更新改造的重要一环。二是居民需要部分或整体搬迁,如何防止一些优秀的民间习俗流失,有针对性地做好保护传承工作,需给予高度重视。如朱家角古镇江南第一茶楼虽免费为老人提供茶水,但也有一部分居民搬迁后由于各种因素,不再保留这一饮茶习惯;召稼楼古镇随着商户搬迁,农耕文化、老字号年货食集、沪剧文化等的传承发扬面临挑战。

(二)古镇不便。一是古镇对现代生活没有免疫性,工农业、服务业和居民生活等产生的污染无法及时代谢排出;二是公共配套不齐全,采光、通风、消防、卫生设备等与现代化生活存在一定程度脱节,无法满足居民需求。调研组了解到,古镇更新前原有河道被填埋和侵占,小商贩集聚,乱搭乱建等情况普遍,社会治安、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较为突出,虽经政府整治有了一定改善,但治标不治本。当地村民普遍希望早日动迁安置,彻底改变环境“脏、乱、差”,居住配套“远、少、旧”等现状。在调研组开展的召稼楼“城中村”改造项目问卷调查中,88%的人希望居住条件得到改善,69%的人希望整体环境变好。

(三)古镇不特。从调研中得知,虽然古镇各有文化底蕴,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因游客喜好导向,再加上风貌保护内涵与品牌开发、创意设计等高端产业融合不足等因素,古镇项目逐渐趋于同质化,对旅游的吸引力被同质化商品和服务冲淡,形成不了差异化竞争。调研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1%的游客认为小吃美食是古镇吸引因素之一。

小吃种类大多为粽子、汤包、臭豆腐等品种,同质化倾向明显。在调研游客对古镇特色的看法时,只有7%的人认为古镇特色鲜明,47%的人认为古镇基本都一样,已然出现“审古疲劳”。

(四)古镇不富。三个古镇虽客流量大,入驻商户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但如果项目单一、深度开发不足,仅仅依靠门票、租金等收益,无法形成产业体系,对周边区域的溢出带动效应就不明显。如召稼楼古镇2019-2022年古镇年均游客均超过400万人,年均经济总额为2.3亿元,政府主要营收项目为商铺资产出租,年均收益仅为1600万元;泗泾古镇自今年3月开街以来,日均游客为19800人,经济总额为920000元,政府主要营收项目为老街店面租金,且存在免租期,目前政府无收益。

五、思考与建议

通过此次调研,课题组深切地感受到古镇在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通过深挖本区域文化旅游特色,积极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在形成多赢格局、提供优质特色服务、完善营运模式等方面需进一步探索,主要有三点建议:

(一)坚持“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实现多元主体利益共赢。以人民群众宜居安居为根本,聚焦房屋综合改造、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不断完善居住、安全、商业等基本功能,加强群众多元化服务理念,进一步健全完善旅游、娱乐、休闲等功能,让人民享有更多优质资源。以实现各方互利共生为目标,通过投资、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利用古建修缮活化、生态环境整治、古镇空间织补、产业导入运营等手段,提升游客感受体验,提效古镇消费场景,提高城市服务水平,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将特色文化转化为文旅发展强劲动能。以更好传承地域文化为支撑,在突出历史古建原貌与多样性,最大程度保留古镇生活方式、业态、风俗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和提升文化品质,注重文化延续,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更好发展文旅品牌为导向,立足古镇特色文化,着力打造文旅新亮点,培育文旅消费新增长点,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养文”的联动效应,持续增强文旅发展后劲,推动文旅事业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三)坚持更新与运营的独特性为核心竞争力,持续产生吸引力和经济社会效益。以构建更新特色为关键,通过科学业态规划与政策引导,进一步优化资源布局,迭代特色项目,升级宣传推广,发挥自身优势的溢出带动效应,促进形成差异化竞争的良好局面。以优化运营机制为突破,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古镇产业项目的投资运营,通过灵活的市场化机制实现取长补短、错峰发展,提升各个环节文旅资源的市场响应能力,推动文旅要素自主高效流转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2023-07-13 ——以上海市朱家角、泗泾、召稼楼传统古镇更新为视角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1849.html 1 3 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的文旅效应和共赢格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