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积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会议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中要注重统筹新建增量与盘活存量,积极盘活城市低效和闲置资源,依法依规、因地制宜、按需新建相关设施。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标准引导和政策支持,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平急两用”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运营维护。
什么是“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4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平急两用”设施建设现场会举办。会议指出,打造“平急两用”型设施,平时用作旅游、康养等,重大公共事件突发时立即转换为隔离收治设施,能够有效推动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补齐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短板,提升山区旅游居住品质,加快周边乡村振兴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21城符合要求 多地先行先试
今年4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据悉,目前,符合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城市共有21个。《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规定,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根据前述标准,超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广州、广东深圳、四川成都7城,特大城市包括湖北武汉、陕西西安、浙江杭州、江苏南京、辽宁沈阳、山东济南、湖南长沙、黑龙江哈尔滨、河南郑州、云南昆明、辽宁大连、广东东莞、广东佛山、山东青岛14城。其中,北京、广东等地已开始推进相关工作。
据北京平谷区人民政府官网7月10日消息,平谷区正在创造性地提出打造“平急两用”新型乡村社区概念,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体而言,平谷区的“平急两用”新型乡村社区项目要统筹发展与安全,以服务首都发展为统领,聚焦首都超大城市治理,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以乡村振兴为主线,聚焦传统乡村转型;以“平急两用”为目的,聚焦乡村功能多元化,坚决保障首都安全。
4月24日,成都市发改委公布,该市新都区采取“留、拓、转”方式,积极探索后疫情时期疫情防控基础设施功能的拓展转变和重塑,相关经验在全国“平急两用”设施建设调研暨现场会进行经验分享。
更好的市场机会 吸引民间投资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应急配套产业的设计规划、材料供应、施工建造与管理维护产业而言,都意味着更好的市场机会与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考虑平时使用需求,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则在平时和应急情况下都能够发挥效能,能够有效提高使用效率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这包括交通领域能够作为应急使用的道路、隧道、桥梁,能源领域中兼具日常和应急能源供应的能源设施等。
专家表示,此次国常会强调“平急两用”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在寻找潜在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空间。并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吸引民间投资,通过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相互促进,更好地稳定经济增长。
《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标准引导和政策支持,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平急两用”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运营维护。
专家指出,这意味着接下来各地有可能以“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推出一批赢利前景好的项目,通过PPP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切实解决“明放暗不放、虚放实不放”问题,有效拓宽民间投资领域,提振民营企业投资信心。预计三季度金融机构也将显著加大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信贷投放力度,民间投资同比增速有望由负转正。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