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古城更新面临许多现实的挑战:如何在不破坏原有建筑风貌、街巷肌理的情况下,进行保护修缮和整治提升?如何激活古城业态?如何延续历史文脉?
2019年起,由都市更新(北京)控股集团(CBC建筑中心)全过程操盘的“重见永新·共同缔造”古城再生计划以大师工作营的创新方式展开工作,激活了一座偏远地区的普通县城,增强了县城的吸引力、辐射力,居民的幸福感和文化自信,为我国千余座普通县城就地城镇化的城市更新探索了道路。
缘起
永新县位于江西西部,东汉时期建县,距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永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湾改编”的发生地。1928年,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提出“用大力经营永新”。
进入现代的永新古城仍保留着传统城市山水格局和街巷空间肌理。伴随着快速城镇化,永新古城面临着山水城割裂、传统文化特色遭受冲击、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人居环境恶化、青壮年人口流失、活力严重缺乏等诸多问题。
2019年4月,永新县人民政府联合都市更新(北京)控股集团(CBC建筑中心)发起“重见永新·共同缔造”古城再生计划,围绕“制造新事件、塑造新业态,重造新社群、创造新福祉”这一目标,在改善人居环境品质与公共服务的同时,活化利用县城的优势资源,再现源于当地文化的理想生活场景,以文化引领产业经济的发展,让永新古城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极大提升了居民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永新古城再生计划当时面临着三个重要课题:
1.中国的城镇化往何处走?
中国城镇化的一大方向是以县城为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如何满足县域农业转移人口和返乡农民工在县城安家定居的需求,推动实现就地城镇化?
2.县城的未来是什么?
中国有上千个县城,大多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快速城镇化的浪潮中,很多县城的发展遇到了困境。如何界定普通县城在中国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县城未来的发展方向又是什么?
3.好的城市更新如何来做?
城市更新如何在提升物理环境的同时,促进城市开发建设方式的转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重点项目:永新古城文星桥国际设计竞赛
永新古时存在一座“文星浮桥”,连通南北两岸,方便小城居民,但是时过境迁已经移除。2020年,CBC策划发起“BRIDGING”永新古城文星桥国际设计竞赛,在文星浮桥原址新建一座文星桥,旨在尊重历史文脉,进行现代演绎,打造沟通“山、水、城”的重要纽带,以及观山、观水、观城的重要节点,以此唤醒古城记忆,再生古城活力。竞赛共征集到来自69个国家和地区的675组设计作品,英国伦敦DKFS建筑事务所的作品《永新之珍》夺得冠军。
“城市更新·永新实践”学术研讨会
2021年4月24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和CBC建筑中心在永新古城联合举办了以“城市更新·永新实践”学术研讨会。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吉安市人民政府以及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结合永新古城更新实践成果,共同探讨新时代城市更新的理念、路径、方向、经验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在发言中表示,“共同缔造是很良性的方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领导,离不开企业的支持,离不开老百姓的共同参与,政府、企业、专家、居民共同参与的方式需要一以贯之”。
“重见”“共同缔造”
“重见”是一项城市更新计划。它通过对城市空间价值的挖掘与创造,呈现出源于当地文化的理想生活场景,倡导文化与设计引领下的城市更新。
“共同缔造”是由地方政府、专业人士、当地群众共同营建美好家园的方式,其遵循国家创新驱动、文化引领、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战略,最终实现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文化引领与针灸式改造
永新古城更新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进行历史文化的发掘与转译、文化产业与社群的培育;通过对古城空间价值的挖掘与创造,呈现出源于当地文化的理想生活场景,唤醒永新人民文化自信,带动古城繁荣复兴。
针灸式更新,不同于传统的“大拆大建”式旧城改造,通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以“点式切入”的方式来进行小规模的改造,从而触发其周边环境的变化,最终起到激发城市活力、改变城市面貌、更新城市的目的。永新古城遵循“产权基本不动、肌理基本不改、居民基本不迁、社会网络基本不变”四项原则,选取关键节点,以绣花功夫展开针灸式改造,以空间价值带动空间经济,激发区域整体的活力提升。
多专业跨界融合的大师工作营
都市更新(北京)控股集团(CBC建筑中心)采用“大师工作营”的方式操盘永新古城项目。大师工作营区别于传统背对背的操盘模式,将策划、规划、景观、建筑、文化、运营、投融资等城市更新各个专业置于同一工作平台,由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具有成功经验的人士组成一个强有力的大师阵营,在达成价值观共识的基础上,面对面通力合作,推进项目实施,动态陪伴项目成长。
永新古城更新,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以多种方式体现“共谋、共建、共创、共管、共享”的共同缔造理念。采用多专业集群设计的形式,广泛汇聚建筑、景观、艺术各个专业的国内外优秀设计师,营造多样活力的城市空间和愉悦和谐的城市美学氛围。针对重点项目,以国际设计竞赛的形式向全球征集优秀的方案设计。在规划、策划、景观、建筑设计等各个环节都开展丰富的公共参与活动,征求多方建议,尤其关注古城居民的感受与诉求,根据公众意见反复打磨方案,努力使得古城更新工作得到最广泛的认可。
共谋:古城更新顶层设计
“重见永新·共同缔造”古城再生计划,以大师工作营为工作平台,由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时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担任总规划师,都市更新集团董事长、CBC建筑中心主任彭礼孝担任总策划,时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王向荣担任总景观师,共同谋划永新古城更新的顶层设计。
规划:找到新时代与古城对话的方式
总规划师杨保军将整个项目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指出了永新作为县域城镇化探索的实践意义与价值。他强调以文化作为永新古城更新的重要支撑,带领中规院规划团队从古城的千年历史中挖掘传统营城智慧——“因山为屏、理水塑城、依势筑城、修文荣城、聚市兴城、立标识城”六大基本法则,在古城的现代发展中加以传承。
他还提出尊重县城发展规律,探索政府、市场、设计师、居民和社会团体等多方参与下的小规模渐进式保护更新,结合自上而下的把控和自下而上的行动来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
策划:搭建城市更新全过程操盘体系
总策划彭礼孝提出了“重见”的理念,通过对古城空间价值的挖掘与创造,呈现出源于当地文化的理想生活场景。
他同时也是建筑集群设计和文化业态的召集人,负责了永新古城更新的全过程操盘工作。围绕“制造新事件、塑造新业态,重造新社群、创造新福祉”这一目标,以“策划先行、运营前置、规划引领、设计定制、持续熬制”的理念,创新地搭建了城市更新全过程操盘体系——重见永新大师工作营,通过六位一体——“设计、文化、艺术、产业、资本、运营”的系统性方案进行永新古城更新。
景观:让风景走入生活
总景观师王向荣以“活城”“理水”两大策略为统领,通过重构街景、修建口袋公园,塑造具有生活气息的公共空间;通过软化河岸、设计自然公园塑造充满活力的滨水空间和生态郊游空间,让风景走入生活。
共建:城市美学重构——多专业集群设计
CBC都市更新集团以“多专业集群设计”的方式,邀请了齐欣、韩云峰、李冀、张海艳、张海翱、王彦等知名设计师、专家学者对永新古城进行美学重构,通过针灸式改造的理念进行建筑节点改造与街景空间营造,织补古城功能、提升古城环境;通过花艺等艺术化手法,以美为媒,营造古城艺术氛围,激发居民共同营建美好家园,呈现出多角度叠加出的丰富多彩的城市美学。
在尊重、保留永新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对关键区域节点上的收储民房进行针灸式更新,精准点穴,以小见大,带动整体区域活力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实践院院长张海翱把昔日垃圾站改造成游客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师齐欣将原来的社区办公楼改扩建成永新饭店;原地建筑创始人李冀把废弃蚊香厂房改造成非遗设计中心。这些针灸式改造后的新建筑成为展示和体验永新文化与古城新生活的重要场所。
中林候鸟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韩云峰带领的风情营造团队在永新古城现有的城市肌理和建筑风貌之上,深入挖掘永新生活文化,深入结合当地生活方式,运用本土材料对于传统建筑和街道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打造永新古城独有的风情。根据具体街道空间特色,嵌入若干主题节点,营造街区氛围。
王向荣教授带领的北京林业大学景观团队利用现状巷口、民居宅旁闲置地等空间设计口袋花园,成为永新古城最有活力、最具艺术气息的地区,为古城营造了驻足、放松、留白的空间,居民和游客开始愿意自发参与维护。
国际著名空间花艺师张海艳利用永新当地植物、花材进行花艺创作,装饰在沿街建筑的房前屋后,给破败的古城带来生机。通过打造具有故事性的花艺主题,吸引当地居民和返乡永新人广泛参与体验,充分感受花艺的魅力,引导并培养民众热爱花艺、积极生活的能力,带动古城居民自发营造美好环境,提升民众生活幸福感。
共创:古城产业升维——事件引领下的设计与运营
通过事件引领、资源导入的方式活化当地非遗,塑造古城IP,孵化商业品牌,助力永新古城产业升维。CBC邀请了设计学者、北京国际设计周策划总监曾辉,策划“重见·永新”非遗设计周。这是中国首个非遗主题设计周,秉承“大非遗”的理念,通过传统与当代的连接,为每一位参与者、到访者提供灵感和美好生活样本。
在非遗设计周中,以展代招、以展代建的系列专题展览会植入永新古城,与古城建筑更新改造一起,共同创造属于永新古城新文旅的美学生活方式。营造“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美学氛围,推动传统工艺的现代转译,让生活化、时尚化的非遗项目与传统节庆的文化消费结合,与更新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花艺绿植、时尚休闲、生活日常以及开放式文化讲堂相结合,为古城打造非遗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的文化艺术气息。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任鹤林、李廷怀等20余名非遗大师将带来汝窑、木版年画、剪纸、染织、制香、造纸等多形式的非遗内容。“百年造·中国手工设计展”,可以通过展览一窥百年间的社会变迁和技术经济等多领域进步;“县域美学展”,呈现当代县域创新发展更新历程和全新面貌;“永新记忆”展,记录永新当地非遗与手工艺的传承,以非遗为突破口挖掘传统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通过观展,观众可以从时间、地域等多维度体验非遗、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关联。
CBC邀约碧山工销社、敬人纸语、于小菓、华夏言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品牌等展示体验销售形态,植入时尚化、生活化的传统工艺及文创设计,构成永新古城生活美学的集散平台。
CBC通过系统性视觉设计,推出有品质的、体系化的文创产品和视觉作品。
通过“平台+创客”的模式,聚集不同专业领域的主理人,孵化永新古城的新业态和新品牌。每个业态由一位知名人士、社群领袖或知名品牌牵头主理,聚集有创意的行业头部资源,吸引创客团队入驻,以共创的模式,营造古城的文化氛围,引领古城的生活方式。当时孵化出的业态和品牌有Hi绘本、朴的烤肉、花语茶室、窑茶等。
共管:政企合作,优势互补
永新县旅游投资公司与CBC建筑中心联合成立永新古城运营管理公司,以此为主体推进古城的运营和发展。政府从公共服务、优惠政策等方面支持,吸引外地的永新人返乡创业。企业主导街区的资源导入、事件引爆等品牌建设活动,同时联动社区居民,构筑社群,邻里互助,共管古城。
运营管理的难点在于古城内是城区+商业街的混合模式。CBC通过环境提升、社群运营、业态落地等具体行动,将抽象的“文化”通过文化活动、文化设施、文化业态等一系列的方式进行当代转译,形成源于当地文化的当代生活场景;通过策划贯穿全年的事件活动,联动本地居民与社群,形成可持续的文化氛围,激活古城活力。
以2021年六一儿童节为例,CBC发起并举办古城专属“儿童艺术节”,面向小朋友策划了“我眼中的古城”“长卷绘古城”“吉州窑非遗宋代点茶体验”“古城童趣DIY”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时隔多年再次回到家乡永新,参观古城再生计划成果,同小朋友一起体验吉州窑点茶。
伴随永新古城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本地居民、当地社团等主动参与到古城的建设、经营中,形成吸引返乡大学生回归、本地人才就地创业的良好局面,源于永新的文化自信得到重塑。
共享:居民幸福感原地升级
经过两年多的持续努力,永新古城更新成效显著。古城的空间环境品质大大改善,居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废弃蚊香厂改造的非遗馆里,小朋友会饶有兴致地观看老艺人现场制作竹篾。老厂房改造的剧场里,濒临消失的传统戏剧重新焕发了生机。繁华的街巷、宜人的花园、开放的老建筑,成为年轻人展示自己的舞台。世代生活在古城里的老人们感慨:“古城一切都变了,一切又都没有变!”
老街旅游、文化氛围日益浓厚,人气日益兴旺,街区日均接待量近4000人次。永新古城再生计划减少了本地居民的流失,吸引了外出永新人回乡创业,聚集在地居民和外来文化爱好者形成社群,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民共享古城改造成果。 (CBC建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