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首个“联合上楼”模式落地项目——深圳南山区科技联合大厦项目,突破长高100米的工程节点。同时,该项目迎来由14家上市公司组成的业主观摩团,实地感受深圳市在破解产业发展用地突出问题方面作出的关键探索,见证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积极探索产业用地机制改革的重要突破。
创新示范,破除总部经济向上发展枷锁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区、科技强区、创新高地,南山区经济发展蓬勃向上,但产业用地却逐渐显露出紧张局面。据统计,南山区上市公司中,约三分之一无自有物业,这使一些企业面临“走不了、留不下”的困境。
有鉴于此,南山区创新推出“联合上楼”模式,即“政府集中供地,企业联合拿地”组成建楼“联合体”,统一招标代建方进行建设,实现一栋楼内产业链关联企业聚集。这一创新,也被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全国推广的“深圳经验47条”中。“联合建楼”让企业降成本、共成长,这一“南山首创”,第一批受益者,便是以科士达、沃特新等为代表的14家“专精特新”上市企业。
精益建造,打造总部基地楼宇建筑标杆
立足新发展阶段,超高层楼宇建造也出现了更多新的命题。城市核心建成区爆破施工、结构力学转换等,都为施工方中建二局提出新的要求。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确保将塔楼基础牢牢地嵌入岩石深处是项目施工的首要任务,面对深基坑基础施工,既要面对特坚石的开挖,还要通过设置转换梁保证基坑的稳定,这无疑给工程施工巨大困难。
为精准破题,项目技术团队通过细化分段,三维模拟吊装、安装过程,辅助以胎架等程序,完美实现了巨型异形转换柱的高质量施工,稳住了超高层建筑的根基。“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对转换柱的每一道焊缝进行了检测,均达到了一级焊缝标准,有力保证主塔楼顺利突破百米天际。”中建二局科技联合大厦项目总工程师沈朗说。
定制服务,营造总部企业美好发展空间
作为深圳市首个“联合上楼”模式落地项目,科技联合大厦项目不仅在产业用地机制上锐意创新,还在业主服务上走在行业前端。该项目为广大业主提供个性化建造服务,在建筑设计和公共空间的可塑性上,设置多层架空层及立体连廊,并定期听取联建业主个性化需求,最大程度方便企业入驻后灵活进行设计调整。
该项目聚焦“城市地标、城市名片、城市客厅、城市系统”四大定位,科技联合大厦项目裙房屋面采用“开放式城市客厅”设计理念,与周围其他建筑群地下联通交错,地上连廊互通,错层之间及塔楼顶部设置观景绿化平台,形成留仙洞总部基地“开放包容、和谐一体”的地标性“城市空间系统”。
如今,该项目已然实现从一片沙场到百米突破,建成后,将为14家上市企业规模化发展提供空间保证,为其他“专精特新”企业扎根深圳创业创新提供机制借鉴,也将有力服务深圳特区新旧动能转换和总部经济发展,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通讯员 杜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