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设计

为社会创造高品质居住建筑

——中国建筑学会“面向未来的可持续住居建设”学术论坛观点集萃

编者按:近日,中国建筑学会“面向未来的可持续住居建设”学术论坛在北京举办,会议聚集业内众多大师、专家进行主题报告分享、沙龙研讨,以期推动居住建筑顺应新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本文撷取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高质量住居的时代内涵

什么是高品质住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原理事长宋春华在作《高质量发展的住居建设》主题报告时指出,高品质住房的内涵和时代特征包括:简约适度,以中小户型创造高舒适度;推动清洁能源利用;大力发展工业化、装配式建造;加快老旧小区和老建筑的更新改造;适应以家庭养老为主的老龄化社会;适应城乡融合发展;依靠科技提升住居品质。同时,他指出高质量住居建设需要先进的标准规范和高水平的设计引领,应健全优化住居建设的标准化体系,制定高质量住宅设计标准,鼓励设计师积极参与住居建筑设计实践及住居建设活动。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刘晓钟提出,“好房子”的标准在于环境舒适、交通方便、户型实用、配套设施齐全、质量良好等,但还应从商品的视角看待其市场定位、产品需求。一方面,住宅类产品的核心在于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其质量取决于住户满意度、房子耐久性与安全性、功能空间及内外空间环境品质;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的产品定位,只要能在品质与限定条件之间取得平衡,符合对应的市场和人群需求,便是“好房子”。此外,当前住房市场存在的质量、造价、周期等问题需要系统把控。

我国住宅发展现状与思考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陈一峰带来的《住区规划的形态问题探讨》的主题分享,分析了当代住区建设的去设计化带来千城一面的成因,即宏观总规的统一模式化、中观控规的菜单格式化、微观住宅的产品线化。他结合实践探讨了建筑师如何在前端介入规划的制定,以城市意象为指引,制定精准且多维的住区控规,以形成多样且宜人的城市风貌;并结合作品探讨了低层高密度、东西向住宅、住宅类型的多样化等与住区形态相关的问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程晓青作《住宅使用状况和需求调查启示》的主题报告。她基于对现有住宅使用状况的深度调查,探讨“人口老龄化”“三孩政策”带来的家庭人口结构和居住需求变化,聚焦“一老一小”的居住行为和难点,反思户型设计问题和优化策略。研究表明,现有住宅在适老化、适儿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安全隐患,如房间配置和布局不合理、储藏和晾晒空间严重缺失、细部设计粗放、设施设备缺乏针对性考虑等,亟待根据居住需求的转型进行优化整改,以期实现全龄化、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

日本养老设施的借鉴思考

日建设计执行董事、国际事业总部中国区总裁、日建设计成都董事长付开楠分享了《日本养老设施的设计动向》的主题报告。他对中日老龄化现状进行对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到14.2%,并预计在2030年占比达到20.2%;而日本从1970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开始,至2021年底,日本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已达28.8%,位居全球第一。为满足深度老龄化社会需求,日本提出了多种老人居住建筑的解决方案,例如修建养老住宅,在社区配置养老中心和老龄援助中心等,为老人提供安心健康的生活交流环境和专业优质护理服务。他从居住建筑中的老龄人口需求角度思考,提出要关注老龄化群体的生活方式、出行样态、生活价值观以及生活环境等。

面向未来的住居探索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设计院院长杜志杰以北京万科翡翠书院为例分享了对高品质住宅设计的思考。该项目设计运用低碳化设计理念,通过高难度技术整合、高品质系统集成、一体化设计流程,进行了精细化设计,保证了项目的高完成度。他表示,高品质住宅如同汽车与手机,是具有整体性、品质优良、可持续性的工业化产品,建筑师应该以工业化产品的思维,站在系统集成的层面统筹考虑,进行一体化设计,通过产业整合和技术集成,实现高品质住宅产品的系统解决方案。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刘东卫从开放建筑到百年住宅角度进行分享。开放建筑承袭于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在结构主义上的分支,后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影响了当代可持续住房建设。刘东卫聚焦我国建设发展现状和住宅建设供给方式,探索提出了一种面向未来的新型住房建设模式与产品。百年住宅延续了开放建筑核心价值观,是以可持续居住环境建设理念为基础,力求通过建设产业化,全面实现建筑长寿化、品质优良化、绿色低碳化,先后落成了上海绿地南翔崴廉公馆、北京实创青棠湾公租房等示范项目。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邵韦平以北京冬奥村创新实践为例进行分享。北京冬奥村是为冬奥会赛时运动员和赛后北京人才而建设的居住社区,在规划设计上沿革奥体南区城市发展文脉,以传统合院格局形成院落居住空间,打造由西向东逐渐升高的天际线、开放的城市界面,并通过色调、形象、公共空间、户型等实现文化传承与活力营造。邵韦平介绍,该项目打破住宅设计定势思维,进行多项技术创新,首次大规模尝试精细化设计的全钢结构住宅,使用高性能层间装配式幕墙,是全过程智慧建造的超低能耗示范建筑,并在后期开发了无障碍智慧服务平台,基于项目编制了无障碍居住环境设计标准,体现出具有完整性、科学性、创新性、精确性、人文性特征的住宅设计新趋势。

居住类城市更新的发展

在“绿色居住与人居沙龙”研讨沙龙环节,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作为主持人,向各位大师抛出提问:在城市更新行动中,住区更新无疑是最有挑战性、最有难度的工作类型。作为存量中占比最大的居住类城市更新,传统的加固改造或者综合整治手段相对粗放,治标不治本。而且住区的更新十分具有普遍性,每个城市都会面临这个问题,但又有各自的特点。居住类城市更新与制度、主体、资金等多方面因素捆绑式制约,如何才能推动居住类城市更新的发展?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总建筑师韩冬青以“南京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南京小松涛老旧小区更新实践”等案例说明,从住宅到居住环境再到社区,都应该与中国百姓的生活相融合,使地脉、文脉、人脉充分对接,根据时代的需求,以人为中心展开设计。他认为居住类城市更新有三个要点:一是确保安全,二是让居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三是以住宅传承城市文明。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钱方认为,不同的环境可以带来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对承载不同生活方式的建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为什么现在各个地域住宅的区别正在逐渐消失?这与人的流动性有关,并且社会经济运行的模式使建筑师与使用者之间被开发商割裂,这是社会性的问题,而城市更新能够让建筑师直接对接使用方,可以很好地提升住宅品质。所以,住建部在提出“建设好房子”时,应该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各类人群心中对“好房子”的定义。建筑师在居住类城市更新项目中的身份将逐步转化为社会工作者,去协调社会各方及运营管理。

(中国建筑学会)

2023-08-07 ——中国建筑学会“面向未来的可持续住居建设”学术论坛观点集萃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2031.html 1 3 为社会创造高品质居住建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