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单位附属绿地开放打造绿色生态空间
近年来,上海积极实施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致力打造更多让市民可进入、可休憩、可观赏的绿色生态空间。实施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体现,是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全面建设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推进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建设的关键一环。
《上海市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提出“结合单位绿化开放共享等方式建设社区公园、口袋公园”。2021年出台的《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引导单位绿化开放共享”列为“十四五”期间公园城市建设重要提升举措。
2022年11月,根据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的批示要求,结合前期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工作探索,上海市规资局、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等6家单位共同印发了《关于机关、企事业等单位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由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牵头推进附属绿地开放工作,提出“推进100个以上的机关、企事业等单位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工作,开放空间约100万平方米,改造成35个以上口袋公园”。
2023年,该项工作列入上海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和上海市委民心工程。同年,制定发布《上海市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建设技术导则(试行)》。6月,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调研辞书出版社旧址附属绿地后指出:“要结合公园城市建设,积极挖掘潜力、创新方式方法,鼓励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把围栏、围墙打开,把封闭的空间变成开放的空间,完善公共配套,提升生态品质,讲好文化故事,传承城市记忆,让公园绿地更可阅读、更有韵味,市民更可亲近、更可休憩。”
据统计,从《关于机关、企事业等单位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至2023年7月底,上海市已经完成机关、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开放51个,开放绿地面积58万平方米,建成口袋公园16个。我们多措并举、积极推动周边市民群众需求迫切、示范效应和社会效应强的一批试点项目,其中,民防苑、上海体育运动健康科学研究所、上海展览中心、上海音乐学院汾阳校区、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奉贤沈家花园等一批典型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的开放效应,受到市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普遍欢迎,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借鉴。
◆绿道建设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绿道,主要依托绿带、林带、河道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是一种具有生态保护、健康休闲和资源利用等功能的绿色线性空间。“十三五”以来,上海大力推进绿道建设,用绿色线性生态空间串联起郊野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绿地林地、林荫片区等各类绿色空间,激活城市生态和人文资源,全力为市民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该市绿道建设每年以200公里的增长量、连续7年作为市府实事项目加以持续推进,受到市民的好评。截至2022年底,上海市已建成绿道约1538公里。
一、工作举措
(一)规划先行,谋定后动。早在2015年,上海就正式启动《上海绿道专项规划(2035)》的编制工作,上海市各区也陆续编制了区级绿道专项规划。以“三环一带、三纵三横”的市级绿道体系以及“中心加密,长藤结瓜”的区级绿道布局规划为引领,近远期目标明确,分步有序推进。上海市绿化部门2016年发布的《上海市绿道建设导则(试行)》,以及面向社会征集的“上海绿道LOGO”和“标识系统设计方案”,为顺利推进该市绿道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方案把关,资金配套。为了保证绿道的顺利推进和建设成效,上海市对绿道建设项目给予一定的市级资金补贴,并制定了具体的资金补贴及操作办法。为了提升绿道的建设质量,上海市绿化市容局针对各区上报的绿道建设方案进行审核,从控制指标、绿廊(植物景观)、游径系统、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把关,确保绿道整体效果。
(三)生态优先,物尽其用。上海在绿道建设过程中尽量利用现有的绿化资源,优先在绿量充足、绿视率高的公园绿地中选址,尽量减少对现有植物和景观资源的破坏。2019年建成的黄兴公园绿道就是一例,这条绿道是上海比较典型的借助公园围墙退让开辟出空间建设的绿道,充分借助了黄兴公园原有的生态环境基础,空间内能保留的尽量保留,能提升改造的绝不推倒重来,是“低碳”绿道的典范,并且延伸了公园关门后的服务功能,24小时满足老百姓的健身需求。
二、实施成效
(一)形成绿道网络体系。按照《上海绿道专项规划(2035)》,通过市级、区级、社区级绿道建设的持续推进,绿道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市级绿道主要构筑“三环一带、三纵三横”绿道骨干网络,其中,市级1号绿道黄浦江滨江绿道45公里于2017年贯通开放,市级2号绿道外环绿道于2020年实现上海浦西段55公里基本贯通,市级3号绿道苏州河绿道中心城段42公里也于2021年基本实现贯通。同时积极推进区级绿道、社区级绿道建设,打造好老百姓身边的绿道,逐步将绿道串联成网。
(二)营造多彩绿化景观。上海在绿道建设过程中注重对“四化”的落实,从绿化到彩化,再到珍贵化、效益化,升级版绿道带给市民的不仅是五彩斑斓的风景,更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比如位于徐汇桂江路的浪漫樱花绿道,位于闵行老沪闵路、莘庄立交的傲雪梅花绿道,位于静安彭越浦的月季花墙绿道,都早已是上海知名的“网红道”。由绿道延伸,在“绿意”之中点缀春花秋色,更是营造出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小园。黄浦江畔“琴键春园”的烂漫樱花,苏河十八弯的醉人秋色,广粤路绿道的四季缤纷,新江湾城的湿地鹭鸟,走在四通八达的绿道上即可饱览一年四季的景色。
(三)配套完善的服务设施。上海出台的地方行业规范《绿道建设技术标准》确保了绿道从建设源头上便考虑配套完善的服务设施。社区绿道通过设置座椅,节点增加健身设施等满足居民基本的功能需求。上海市级和区级绿道通过增加厕所(或指引)、自助售卖机、驿站等满足居民更多的需求,甚至还有便民服务箱、充电宝、饮水机等个性化的需求。如2021年贯通的苏州河中心城区段规划建设驿站达到42处,厕所数量达70余处(含驿站配建),届时能基本满足250米服务半径要求,提升老百姓休闲活动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四)打造空间的无界融合。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公园绿地往往呈斑块状,在绿道的建设串联过程中,通过借用单位用地、居住用地等,实现了单位绿化、居住区绿化和公园绿地的无界融合,实现了单位空间、居住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无界融合,使得绿道串联作用和服务功能大大增加。如苏州河绿道华政段是华东政法大学及相邻的华航小区、万华小区、华院小区沿苏州河防汛墙退界2-3米而打造成“一带十点”景观,形成网红打卡点。曹杨新村是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环浜是曹杨新村的一条封闭河道,通过拆除滨河沿线单位设置的围墙,打通贯通滨水空间,强化开放共享,使绿化生态底色和人文活力由滨河向街道、社区全面渗透。
三、未来展望
今后几年,上海市将依托环城生态公园带和五个新城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重点生态廊道及重点绿地建设等,加快推进绿道建设,2023年将完成绿道建设200公里,到2025年该市绿道总长度达到2000公里左右。其中,五个新城基本建成“一区一环、互联互通”的区级绿道网络,强化社区绿道与市、区级绿道的联通、成网,全面提高绿道服务半径覆盖率,让老百姓更能体会得到,感受得到,最终把绿道建设成生态之道、休闲之道、健康之道。
◆开放休闲林地建设为城市增加“可穿行的绿洲”
“十三五”以来,上海市加速推进林业建设,全面开展规划造林、规模造林、规范造林,2022年末森林覆盖率已达18.51%。在促增量、控减量的同时,面向高质量发展目标,上海林业部门坚持“绿水青山”与“人民城市”理念相结合,积极推动林地质量提升,通过完善日常养护、推进森林抚育、试点林下经济等途径,探索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秉持生态成果市民共享的初心,布局开放休闲林地建设,为城市增加“可穿行的绿洲”。
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依托现有生态资源,促进林地、田地等生态空间组合;到2025年,建成50座左右开放休闲林地公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200座左右乡村小微公园,为开放休闲林地的建设明确了路径与目标。
《2022-2024年上海市推进林业健康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也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市级开放休闲林地建设,进一步发挥现状林地的社会效益,在重点区域建成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市级开放休闲林地;鼓励多种生态空间组合、多种经营保护项目结合,形成功能复合、各具特色的生态景观和休闲空间。2022-2024年建设千亩以上市级开放休闲林地20座左右,并给予一定市级财政补贴。
2021到2022年,已建成62座开放休闲林地,其中8座是千亩以上景观游憩型开放休闲林,50余座是服务地区市民的健身休憩型开放休闲林地;2023年,已落实千亩开放休闲林地6座,小微开放休闲林地58座,其中15座已完成施工。通过对现有公益林资源和生态片林进一步利用,按照休憩型森林经营目标开展抚育改造,完善服务设施配套,全面提升了林地服务水平,着重增加了林地在城市生活中的参与度和感受度,更好满足了市民对绿色生态空间的需求,获得显著成效。
开放休闲林地是推进上海市林业建设开展全面转型的创新之举,既以点带面助力政策制度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也是响应国家发展理念、满足城市人民需求、践行行业改革政策的必然道路。
开放休闲林地是对国家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实践。习总书记一直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并在视察杨浦滨江公共生态空间时发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指示,明确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这也是开放休闲林地规划建设的根本遵循。
开放休闲林地也是上海建设公园城市、森林城市的重要路径。上海2035总体规划明确建设“一座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的总体目标,并以公园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为抓手落实行动计划。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要进一步优化“一江一河一带”生态空间布局,实施“千座公园”计划,强调要推进“森林入城”,建成一批标志性特色片林、景观林带、休闲林地,打造更多慢行游憩空间。而开放休闲林地的建设正是落实生态空间发展规划的关键行动,是未来森林公园和乡村公园建设的本底空间。
同时,林长制的推行为开放休闲林地构建了必要的管理基础。全面推行林长制,是党中央就加强林草资源管理保护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和制度创新。上海市2021年印发了《上海市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意见》,经过近2年的探索实践,创新形成了适应超大型城市生态发展需要的都市生态空间“大林长制”模式,旨在实现生态资源统筹管理、生态空间责任到人,是开放休闲林地建设、管理和维护的全过程保障。
◆公园城市开放共享效益明显
近年来,上海绿化建设以打造“公园城市”为目标,旨在实现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和公园城市建设有关要求有机融合,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生态空间系统更加完善,宜居宜业魅力充分彰显,基本建成贯彻新发展理念,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超大型美丽城市。计划到2025年,上海要实现公园与城市更加融合开放,公园城市治理取得突破,生态价值转换效益明显。
其中,上海绿化市容部门围绕“全域公园、无界融合”理念,推进“公园城市”开放共享。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城市的预期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的要求,将整个城市作为公园基底开展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引导开放空间与自然资源融合,构筑城市开放包容的大美形态。这里的“公园”,不仅仅是狭义上的建设用地里的“公园”,更多的是指上海全域的绿色开放空间。上海不同于其他城市,人口密度高、经济密度大,用地极其紧缺,中心城区尤其是老城区新建公园绿地动迁成本非常高,而许多市(区)属单位、企业拥有较大面积的附属绿地,围墙式的管理和分隔让市民较难享受到这部分绿色空间。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就是要让市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就是要将更多的绿色空间开放共享出来,“无界融合”的概念由此产生。按照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计划,“十四五”期间,该市将推进100个以上的机关、企事业等单位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开放空间约100万平方米,改造成35个以上口袋公园。新建区域鼓励城市绿线、道路红线、河道蓝线、开放地块内外绿色开放空间一体化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实现城市空间的“无界融合”。郊野地区的各类公园则是强调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基础上,突出本土生态人文特色,统筹各类生态要素,提升环境和服务品质。
(顾今 葛沁宁 刘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