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3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重点工作推进会上强调指出:“安居乐业是人民幸福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安居是人民群众幸福的基点,要牢牢抓住安居这个基点,让老百姓住上更好的房子,再从好房子到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进而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治理好,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此后,倪虹又在多个不同场合强调:“要以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为全社会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
近来,研讨什么是未来“好房子”在全国各地建筑业成为一个热潮。各地专家、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许多高见。“好房子”已成为近期报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
“春山磔磔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吟。”本文谨此抛砖引玉,谈几点管见。
一、未来“好房子”应以优异的工程质量,展示一流营造技术
建筑,是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要求,而建造的一个空间环境。建筑,具有科学技术和社会人文在空间环境中相互结合的双重属性。
从传统的角度说,未来“好房子”一定是优质主体结构,安全可靠(具备合乎规范的抗震能力);无渗漏等房屋“常见病”;绿色环保节能;细腻优质的装修;较好的周边环境等。
从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看,未来“好房子”的基础标准在于环境舒适、交通方便、户型实用、配套设施齐全、工程质量优良等。同时,还应从市场的视角把握好其市场定位、商品供需与品质要求。一方面,住宅类产品的核心在于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其质量取决于住户满意度、房子耐久性与安全性、功能空间及内外空间环境品质;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的产品定位,需要在品质与限定条件之间取得平衡,符合对应的市场和人群需求。除此之外,未来“好房子”的内涵和时代特征还应包括:简奢适度,以中小户型创造高舒适度;进一步推动清洁能源利用;大力发展工业化、装配式建造;适应以家庭养老为主的老龄化社会;城乡融合发展;依靠科技提升住居品质等。
时势呼唤标准规范和高水平设计的引领。
二、未来“好房子”应高度重视空间环境生态学,合乎建筑科学逻辑
上世纪末,上海交大空间环境生态学研究团队经半个世纪潜心研究,从“建筑的科学属性”研究出发,俯仰古今中外,创立了空间环境生态学。空间环境生态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在世界上首次创立了建筑科学属性理论体系,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房屋病”。
建筑的科学属性,一言以蔽之,是指人所创作的建筑,作为一种空间环境,同人的健康需求相互协调,使人们在其中获得健康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各类环境因素的总和。提出建筑科学属性的意义在于保障人居健康。
空间环境生态学提出,合乎建筑科学逻辑,就是要求人们全面地从18种环境因素来协调人在建筑空间的健康生存、生活和发展,否则人们就可能在自己创作的建筑中感到不适、次健康、疾病,甚至死亡。18种环境因素是:(人们用眼睛感觉到的)亮度环境色彩环境、景观(构成)环境、(人们用耳朵感觉到的)声环境、(人们用鼻、口感觉到的)空气水质环境、(人们用身体感觉到的)气流气压环境振动环境、温度湿度环境、(人们用仪器测定到的)不见光环境、不闻声环境、无臭无味空气水质环境、无觉振动环境、电环境、磁环境、射线环境、万有引力(宇宙力)环境、方位环境、(人们在自然和社会中感觉到的)空间心理环境。
所谓“房屋病”,就是居住者如果不能正确选择居住环境、不能正确实施居室装修、不能正确陈设家具家电和饰物、不能正确使用房间空间,就有可能出现心绪不妥、易感疲劳、难以入眠、头痛耳鸣、记忆衰退、神经衰弱和关节酸痛等症状。这种有不良的房屋空间环境所导致的疾病,称为“房屋病”。
交大研究团队数十年间的海量调查结论表明:人们由于忽视了建筑的科学属性,不能妥善地全面协调建筑的各种环境因素,导致很多家庭有“房屋病”患者。患者即使积极就医服药,其症状也难以改善和痊愈;反之,患者若调整和优化其房屋空间环境,其症状就能得到有效改善,甚至不医自愈。“房屋病”可采用建筑科学、环境科学和其他相关科学的相互交叉和综合治理的办法进行治疗。
“建筑的科学属性以及房屋病的发现与防治”,是交大研究团队在长期进行的科学研究中总结出来的世界性创新发现和客观科学规律。该基础理论已经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可。交大研究团队与国内外高等学府、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就“房屋病”防治分享科学解决方案,在国内外曾推进数万个案例的实践论证。
三、未来“好房子”应提供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同时交通、配套良好
2023年1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要努力提升品质、建设好房子。提高住房建设标准,打造‘好房子’样板,为老房子‘治病’,研究建立房屋体检、养老、保险三项制度,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房屋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基础,需经历从规划建设到维护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为保障房屋的安全性和功能性,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制定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至关重要。未来“好房子”的主题,必须包含研究建立和不断完善房屋体检、养老、保险三项制度,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
房子最讲求的还是居住的舒适度,家里老人小孩平时是否有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居住周边一定要有齐全的生活配套?买菜购物、休闲娱乐等必备设施是否具备?物业管理服务品质是否到位?周边经济文化圈如何?交通是否便捷?
交通基础设施总体分为:一般公路交通设施、高速公路交通设施,市政道路交通设施,轨道交通设施、停车场设施等。交通基础设施包括为交通系统保障安全正常运营而建设的公路、轨道、隧道、高架道路、车站、通风亭、机电设备、供电系统、通信信号、道路标线等设施。
配套和交通,是一个房子是否满足住户需要的核心。如果没有配套,将长期忍受生活不方便之痛,想买东西买不了,想去玩没地方、每天宅在家里,生活很乏味。如果交通不好,一是上下班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和痛苦程度大大增加、每天睡得少,浪费时间多、出门做任何事都不方便,缺乏社交、容易让人宅在家里,久而久之易导致自我封闭。有车能解决问题吗?有私家车出行确实方便不少,但从长远来说,总还是不够完美。
四、未来“好房子”应顺乎“老龄”“三孩”大势,缓解适老适幼问题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到14.2%,并预计在2030年占比达到20.2%。为应对“人口老龄化”, 国家放开三孩政策,自2021年5月31日开始实施。相关专家基于对现有住宅使用状况的深度调查表明:“人口老龄化”“三孩政策”带来家庭人口结构和居住需求变化,现有住宅在适老化、适儿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安全隐患。如房间配置和布局不合理、储藏和晾晒空间严重缺失、细部设计粗放、设施设备缺乏针对性考虑等,亟待根据居住需求的转型进行优化整改,以期实现全龄化、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
日本“人口老龄化”位居全球第一。日本从1970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至2021年底,日本65岁以上年龄人口已达28.8%。为顺应老龄化社会态势,该国关注老龄化群体的生活方式、出行样态、生活价值观以及生活环境等,提出了多种老人居住建筑的解决方案,例如修建养老住宅,在社区配置养老中心和老龄援助中心等,为老人提供安心健康的生活交流环境和专业优质护理服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五、未来“好房子”应以独具匠心的房屋设计,展示独特艺术魅力
建筑是一门艺术。在各门艺术中,建筑是最早的艺术之一。恩格斯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有了“作为艺术的建筑的萌芽”了。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维空间(包括顶面)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建筑是抽象的雕塑”“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
建筑是有风格的,建筑具有艺术性和历史感。实用、坚固、美观是建筑的三要素。建筑的艺术性与技术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建筑的艺术性依靠技术得以实现,建筑物的形式则反映着工艺技术之美。例如:“鸟巢”就可谓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优秀建筑设计师应努力设计独特的、富有美感的建筑艺术作品,而不是无所作为,以几近穿“制服”式的“火柴盒”设计滥竽充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