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以全新的方式物尽其用

让文化遗产在城市更新中重焕光彩

2022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2%。从城市发展规律看,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往往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城中村人居环境较差等“城市病”。实施城市更新,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等工作,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应看到,城市更新并不等于大拆大建。过去一些城市出现随意拆除老建筑、破坏传统风貌等情况,不仅毁坏了城市文化遗产,割裂了城市历史文脉,切断了居民的乡愁记忆,还产生了新的城市问题。

城市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现实载体,承载着城市特有的历史情感和记忆,积淀和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现代城市精神生活产生着多方面积极影响。近年来,一些城市意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着手保护和治理,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江苏南京对从集庆门到定淮门段的外秦淮风光带、幕府山风景区、玄武湖等区域的文化环境进行整治,重现了六朝都会的繁华景象。福建福州著名历史街区“三坊七巷”的全面修缮,不仅记录了城市的历史、社会和思想变迁,也成为福州城市性格、风俗和文化的代表符号。

然而,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少数地方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搞大拆大建、拆旧建新,导致一批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城市文化遗产遭到人为损毁,甚至出现了“拆毁真文物,制造假古董”的现象。还有少数城市将传统街道改造成仿古商业街,导致独具特色的历史街区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历史信息和真实价值。此前据媒体报道,河南商城在旧城改造中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街民居”整体拆除。成都市成华区投资20亿元巨资打造所谓的仿古小镇,如今几乎变成了一座空城。

早在2020年8月,住建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切实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决制止破坏行为的通知》,要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对涉及老街区、老厂区、老建筑的城市更新改造项目,要预先进行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组织专家开展评估论证,确保有效保护、合理利用。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纳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还要求,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日常巡查管理制度,市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巡查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范畴。同月,住建部将保护历史文化纳入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对于保护不力造成严重损失的,将被“举黄牌”“亮红牌”甚至“摘文明牌”。

2013年7月,住建部印发的《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不随意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正是要引导各地积极稳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今年以来,各地因地制宜,强化历史文化保护,着力传承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风貌,让更多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活起来、传下去。目前,全国已公布14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划定1200余片历史文化街区和6.19万处历史建筑。

专家表示,对城市记忆最好的守护就是让承载历史文脉的城市文化遗产以全新的方式物尽其用、“活”得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更新不是为新而新,须融入城市功能演进。城市发展阶段不同,人们对建筑功能的需求不同,美学旨趣也在悄然变化,唯有找到时代建筑与现代生活的融通之处,才是更新破题的思路所在。比如新首钢的蜕变,伴随冬奥筹办,昔日钢花四溅的厂区,逐步转型为冰雪乐园,又在后冬奥时代,积极发展人工智能、云转播、自动驾驶等应用场景,推动“厂区”“园区”向“社区”“街区”转变。可以说,城市更新没有“统一解”“最终解”,把准时代脉动、紧扣大众需求,才能真正留住城市文脉的根与魂,使居民的获得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成色更足。 (本报综合报道)

2023-09-04 以全新的方式物尽其用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2556.html 1 3 让文化遗产在城市更新中重焕光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