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建设工地,从事屋顶防水、油漆装饰、瓦工、固定钢筋、混凝土浇筑等与建筑行业有关的体力劳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城市建设的进程,但是由于建筑工人队伍入职门槛低、技能培训不受重视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大部分进入建筑领域的产业工人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低下,不利于建筑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提高建筑工人专业技能水平,进一步拔高建筑工程品质,是当前建筑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的发展与培养现状
近年来,建筑业乘着城市化进程和政策的东风得到迅速发展,建筑市场需求的攀升使得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日益壮大。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人数量为5232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17.7%。从体量上来看,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的基数较为庞大,但是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中,来自乡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工占据绝大部分的比重。
为了提升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素质,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方针政策,2020年,住建部等12部委更是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推动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并提出了2025年和2035年发展目标,许多建筑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推出一系列硬举措来培养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但是由于农民工基数大、企业落实培训不到位、政策标准不明晰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新时代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略有提升,但总体上还有很大的进步和提升空间。
二、新时代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的发展与培养困境
(一)建筑产业工人素质良莠不齐
建筑工人流动性强。建筑行业是一个高度流动性的行业,建筑工人常常需要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跨地区、跨城市的工作。这种流动性使得建筑工人难以长期稳定地在一个项目上工作,导致技能培养和职业发展的连续性受到影响,还增加了培训和管理的难度,使得建筑工人的素质良莠不齐。
老龄化问题严重。建筑行业普遍存在老龄化问题,许多资深工人已经或即将退休,而新一代年轻工人的补充进展缓慢。老龄化问题导致建筑工人队伍中经验丰富的工人减少,传统工艺和技能的传承受到限制,影响了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品质。
文化程度低。相对于其他行业,建筑业对学历要求较低,因此吸引了一些教育程度相对低的人员加入。这些工人可能缺乏基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计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工作中可能面临困难,易受到技术更新和新工艺的挑战。
(二)建筑施工企业培训力度不够
思想不重视。在过去的传统观念中,建筑行业被认为是体力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对技能和知识要求较低,因此人们对建筑工人的培养投入相对较少。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行业正逐渐向现代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对工人技能和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并没有及时跟上这一变化,导致建筑企业在发展与培养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上面临困境。
培训质量不高。建筑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往往在培训方面投入有限,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和技术更新的机会,建筑工人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对新技术和新工艺了解不深,无法适应现代化施工的需求。
(三)建筑工人培养标准有待完善
建筑行业的工种繁多、任务复杂,不同工种之间的技术要求也有所差异,这就需要制定细分专业化培训标准,以满足不同职业的需求。
然而,当前建筑工人的培训往往仅针对特定工种的技能形成,缺乏全面、科学的培养标准。
此外,建筑行业在绩效考核方面一直存在困难,尤其是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考核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建筑工人持证上岗制度监督不严,建筑行业中仍存在“无证上岗”的不良现象,甚至还充斥着“伪证”现象。究其根源,主要是政府部门引导鼓励建筑工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力度略有不足,在宣传建筑产业工人培育的重要性、发扬建筑工匠精神领域仍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新时代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的发展与培养策略
(一)转变工人观念,激发“内生动力”
培养职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建筑工人在转变工人首先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对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理解建筑行业对城市和人民生活环境的影响,培植起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自身可以为提高工程质量、保障安全和环保做出积极贡献。
自觉进行教育与技能培训。教育和技能培训是提升建筑工人素质和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建筑工人可以寻找职业学校、行业协会提供的培训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等各类教育资源,来扩展工作范围,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并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工人们还可以积极参与技能竞赛和行业认证,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自信心,还可以获得更多的职业机会和认可。
加强自我激励与创新意识。建筑工人应该具有自我激励和创新意识,不断追求进步和改善工作方法。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和步骤,关注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趋势,积极学习新的工艺和设备应用,尝试应用新技术解决问题,并与同行分享经验和心得,为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二)强化培训力度,培育“本土力量”
加强培训教育。建筑企业与当地社会资本、学校、政府等主体合作,结合建筑工人实地培训需求设计针对性强、个性化突出、市场需求契合的培训项目,尽可能地拓宽培训的范畴和受众群体,让更多的建筑工人享受到培训的福利。
建立导师帮扶制度。对于建筑工人而言,灌输过于理论的实践知识往往可能会收效甚微,相比较而言,实践性、亲密性更强的导师帮扶制度比较有优势。建筑企业可以将公司高级员工或者中层技术人员选定为导师,将这些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高级员工与新晋员工或晋升员工进行搭配,由导师负责指导新员工的日常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分享实战经验和技巧,并提供个人成长的指导建议。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新员工的快速成长和适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自信心,还能够通过双方的互动交流,提升本土员工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企业长期稳健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三)完善标准体系,打造建筑“正规军”
要完善标准体系,打造建筑业产业“正规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和修订行业标准。建筑行业标准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是“标尺”和“风向标”的存在。可以邀请行业协会、专业机构以及相关政府部门联合完成全面、系统的行业标准体系,包括技术规范、工程质量标准、安全生产标准等。这些标准应该明确具体,能够指导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并且需要根据技术变化和实践经验进行定期修订和更新。
严格推行技能认证。建立科学合理的建筑工人技能认证制度,根据不同岗位和职责设立相应的技能等级,通过考试或评估的方式评判工人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技能认证可以提供工人的成长路径和职业发展方向,激励工人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强化监督和执法。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定期进行现场检查和评估,对违规行为进行及时处理和处罚,坚决杜绝“无证上岗”“使用伪证”等违法行为,并把监督执法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来抓,切实提高行业诚信度和工作质效。
在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建筑工人素质越来越成为建筑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相信在政府、建筑企业和建筑工人自身的共同努力下,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建筑企业培训力度稍显不足、建筑工人标准体系不明晰等难点、堵点能够顺利解决,届时建筑业定会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诸行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