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绿化园林景观

“十四五”期间已新建立体绿化116公顷

上海积极探索立体绿化发展之路成效凸显

上海立足超大城市实际,围绕立体绿化专项规划这张蓝图,发挥好“见缝插绿”在公园城市建设的多面手作用,立体绿化逐步成为多维度拓展生态空间的重要增长点,已纳入上海市生态空间规划以及公园城市指标体系。对标“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立体绿化200公顷的目标任务,截至2023年8月底,已建设完成约116公顷。这是记者9月6日在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采访立体绿化发展情况时获悉的。

据介绍,上海积极探索立体绿化发展之路,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此过程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联动,多元投入,合力推进。2014年,该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本市立体绿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此后,该市从法规、政策、规划、技术等层面均有突破。2015-2018年,立体绿化连续四年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取得显著社会效应。这项工作也一直作为该市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延续至今。与此同时,这几年和相关部门加强联动,重点做在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上,比如在高架桥、沿街建筑围墙、公厕墙面等载体上实施绿化。

新发展时期,上海立体绿化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类型多样。在市级和区域立体绿化专项规划引领下,通过区域整体布局、分步实施计划和建设控制指引,构筑立体绿化发展基本构架。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沿口绿化和棚架绿化四大类型并行发展,由点及面,成片区统筹推进,在落实“双碳”战略、生态赋能方面发挥规模效应。

二是载体多元。立体绿化实施载体产权多元,其建设有赖于业主意识和社会共识,在推进过程中得到了相关部门、属地街镇、社区以及社会单位的支持。桥柱、变电站、体育场围网、公共厕所、工地围墙、立体停车库等建(构)筑物的灰暗面,逐渐“靓”起来,多载体、多层次的立体绿化,提高了城市生态饱和度。

三是更加贴合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以“需求导向,因地制宜”为原则,在市民家门口建设“绿墙”“花墙”,越来越多的空中“绣花功夫”彰显在老百姓看得见的地方。从成本投入角度来看,无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经济适用型”。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种植爬山虎、络石、凌霄、金银花等攀缘爬藤植物,并将预制网片装配在墙面或辅以其他方式用于牵引,简洁且生态效应好。另一种是“精装型”。植物应用更加广泛,色彩构图更为丰富。立体绿化与建(构)筑物共生共融、“+文化”“+艺术”等立面空间的叠加效应,让老百姓有更多的生态感知度和获得感。

目前,该市绿化管理部门基于“见缝插绿”工作实践,分批总结形成《立体绿化典型案例推介名单》,进一步加强示范引领,拓绿提效,助力美丽上海建设。

(记者 顾今 通讯员 曹恺)

2023-09-14 顾今 “十四五”期间已新建立体绿化116公顷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2457.html 1 3 上海积极探索立体绿化发展之路成效凸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