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武英 陈雯
编者按:近年来,土木建筑类专业的高考招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从原来的最高分“抢着报”到被学生和家长冷落,引发行业热议。这是否昭示着土木建筑行业已走向“夕阳化”?作为行业人才培养的最前端,各高校又将如何应对?带着这些问题,《建筑时报》策划了“走进高校”系列专题采访,揭秘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新思路,探究行业发展大趋势。本期采访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主任龙灏教授。
作为我国建筑学教育著名的“老八校”之一,重庆大学(以下或简称重大)建筑城规学院历史悠久,为我国建设事业培养了大量一流人才,实力雄厚,声誉卓著。近日,在高校又一届新生入学之际,记者与重大建筑系主任龙灏教授进行了连线,了解重大近年来建筑类专业招生、就业、教改等情况,并就行业发展趋势和学生学习、工作问题咨询相关建议。
记者:关于土木建筑类专业的话题,您一定有关注,就此背景请介绍一下重大建筑类专业相关情况。
龙灏: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所设建筑类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下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3个专业,均为首批国家一流专业。2018年重庆大学实行了大类招生,这三个专业也合并为一个建筑大类进行招生,进校后再分专业。1998年高校大扩招时,建筑城规学院没有扩招,多年来规模一直保持在本科每年建筑学4个班、规划2个班、景观1个班,招生210人左右,硕、博研究生260人左右。
在国家快速城镇化、建设量暴增的背景下,建筑学专业多年以来一直是全校所有专业中招生分数最高的,规划和景观分别低10分和20分左右,大概也都排名在前五、前十,总体招生情况一直是比较好的。即使在大类招生以及不用讳言的整个行业下行背景下,目前建筑大类招生分数在重大仍然跻身前列——至少在去年仍然是这样,今年的招生情况数据还没有统计出来。
行业背景对专业招生的影响肯定是有的。比如过去只有别的专业学生挤破脑袋想转到建筑专业,现在出现了要转出的情况。其实,即使在建筑类专业最火的时期,我个人一直都是鼓励那些看上去不适合或者自己真心不愿意学习这个专业的同学转去其他专业学习的。但迄今为止,至少在重庆大学,每年还是有很多想转进来的同学,我们开玩笑地说“这才是真爱”。并且,事实一直证明这些转专业进来的学生大部分最后都学得比较好,原因大约一是有“真爱”,学生一般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转专业需要加试美术);二是转专业本身竞争也不小,转过来后就更加珍惜与努力;三是转专业后要从一年级开始读起,但外语、政治之类已经修完的基础课不用再修,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学习专业基础课程。
根据近几年的数据,目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本科生毕业后有20%左右选择出国、40%选择国内读研,合计大约60%的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本科一毕业就参加工作的比例相对较低,这部分同学中的大部分一般都是在设计系统,少量考公或去地产以及选择暂时不就业。我个人理解,就业率不是100%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无业可就,而是学生自己另有选择。有一个数据可以佐证这一点:每年来我院校招的各类单位有数百家,可提供上千个职位,职位数和毕业生总数之比能达到5:1以上,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根本不存在就业难的情况。事实是,我们的毕业生(包括硕博研究生)总体上还是很抢手,总有设计院老总跟我们“抱怨”招不到我们的毕业生,特别是本科毕业生。
如果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招生和就业下一个结论的话,我个人的观察是:到目前为止,略有下滑,总体正常。
记者:这么多年,重大建筑学教育体系有些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龙灏:80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的核心目标就是办中国最好的建筑学专业,培养面向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领军型职业建筑师,特别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力求“授人以渔”。
由于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非常多不同的渠道很容易地获取海量的知识和信息,甚至可能比老师还要见多识广。基于这样的背景和我们的教学培养目标与要求,虽然由于评估体系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要求,在大的教学框架上变化不可能太大,但我们在最近20来年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却融入了大量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在教学模式上,持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完成了由“类型教学”向“研究教学”的转变,突出精英教育特征。二是在教学内容上,克服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实现了由“单一知识”向“复合知识”的转变,突出综合教育特色。三是在教学方法上,探索了AI背景下的知识获取与更新能力的培养,切实完成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突出当代教育特点。
另外,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现在招聘教师又需要博士毕业起步,我们在新进教师的环节就比较重视考察他们的设计基础能力和已有实践经验。根据学生评教反馈,我们近年来新进年轻教师们的教学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在行业中一直有非常高的评价。
记者:那对于当下工程建设模式改革,比如建筑师负责制、总承包等要求设计师具备综合管理能力,如何响应并融入教学中?
龙灏:客观地说,我们没有明确地就行业某个模式或政策专门开设新的课程。因为按照教育部的教改要求,过去20年一直是在压学分。学校也比较忌讳“因人设课”,不能因为老师的流动导致课程也随之“流产”。我们的应对方式主要是将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向“模块化”演变,可能表面上我们今天的课表和十年前没有明显变化,但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一直在将当下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行业中新的模式或政策融入相关的课程中,甚至同样的一门课程、不同的老师或同一个老师每年讲授的内容细节都可以不同,真正做到了研究型大学中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与时俱进。
记者:对于这个行业的特点和前景,您对新生会怎么讲?
龙灏:过去几十年建筑行业的超常繁荣显然有国家城镇化发展需要为背景的阶段性,现在不过是回归正常而已。过去三四十年间,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高校从原来的“老八校”扩张到目前超400所本科高校、300所专科院校,加在一起700多家——扩张近百倍。可以想象,随着行业的发展进入当下这个“回归正常的过程”,未来的专业办学也一定会“大浪淘沙”,能“生存”下来的院校一定是经得起考验的“百年老店”。我的观点是,某种意义上行业的变化恐怕与学生个人都没什么关系,事实上,任何一个职业(及其培养)只要是社会分工需要,就有存在的价值。建筑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2000年前就已存在,现代建筑教育也有两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定不会在所谓AI时代来临之后就消失。所以,永远不会过时的关键问题是,你在这个行业中处于什么位置!
对于学生来讲,选择这个专业,应该做的是尽早地理解其特点、关注其发展,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踏实的态度,也需要理解建筑设计行业是一个实践性行业,甚至于被戏称为“老年人的职业”,这说明它需要时间累积,不能急功近利。最重要的是,同学们需要明白: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建筑类专业的学习有它自身的规律,想学好并不容易——你努力了不一定能学好建筑类专业,但不努力是肯定学不好的。至于说到就业,“活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或许有,但可能真的很稀缺,稀缺到我建议大家最好都不要以此为学习或者找工作的目标。其实,几乎可以说任何行业都是辛苦的,“996”远不止存在于建筑行业。
我有时候会反思,课堂上拿来分析讲解的必然都是建筑史上经典的大师作品,老师也总是用大师来鼓励大家,似乎是让每个学生未来都去做大师(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却较少鼓励学生们脚踏实地、甘于平凡,用自己每一个用心设计的作品去切实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而这本身其实就是建筑师这个职业的成就感基本来源。这些,或许也是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需要有所反思、有所改进的。在教学中,我总是告诫学生,建筑类行业最重要的本质就是“设计生活”,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需要他自身就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有生活情趣的人。可以说,没有任何其他专业像建筑类专业这样,通过专业的学习可以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工作和生活中都会充满乐趣的人,进而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
因此,建筑类专业,你绝对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