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月16日—19日,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在广西南宁举行。本届东博会聚焦“和合共生建家园,命运与共向未来——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打造经济增长中心”这一主题,着力推动高层对话机制、经贸实效、“南宁渠道”、永不落幕合作平台四个全面升级,成果丰硕。
本届东博会期间,聚焦大会主题,突出“大单”要求,统筹举办70多场重大投资促进活动,着力推动签约一批标志性合作项目成果。在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签约仪式和会期举办的高层论坛活动中,共组织签订投资合作项目470个,总投资额4873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占比超过65%,活动场次、项目数量、投资总额和制造业投资占比均创历届新高。
9月17日,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行签约仪式,共筛选组织现场集中签约项目184个,其中投资合作项目170个、国际贸易和“走出去”国外投资项目14个。签约仪式由中国—东盟博览会组委会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是东博会主题框架下的项目集中签约和重大投资促进活动。本次活动首次创新嵌入东博会20年投资经贸合作成果展览展示、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和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专题推介、重点企业发言等重要内容。
据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韦朝晖在闭幕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本届东博会呈现大订单多、绿色低碳商品成交多等特点。
突出重大项目支撑大订单。着力推动签约项目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大会集中签约投资合作项目平均投资额18亿元以上,比上届同比增加3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7个,投资额占比52%;20—50亿元项目26个,投资额占比23%;外资项目15个,总投资额105亿元。重大项目主要有金光纸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83亿元建设的年产300万吨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上海榕融新材料公司投资107亿元建设的氧化铝连续纤维制品项目,中建集团投资106亿元建设的高纯硅基新材料产业园项目等,充分彰显东博会始终成为国内外企业谋求发展、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订单。依托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主动承接外国投资及国内重点区域产业转移,着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签约项目主要来自爱尔兰、德国、马来西亚、泰国和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广东、北京、江苏、福建等25个省市区企业。大会集中签约投资合作项目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投资项目65个、投资额占比22%,长江经济带企业投资项目55个、投资额占比43%,京津冀企业投资项目24个、投资额占比20%,三大片区签约项目个数和投资比重均超总量的85%。上海、浙江、甘肃、山西、陕西、海南等省区市利用东博会平台举办多场经贸投资推介活动,东博会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促进政治、贸易、投资、文化等各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助推器。
深化强优企业合作大订单。本届东博会期间,100多家“三类500强”等强优企业汇聚南宁,共享商机,共商合作,共谋发展。大会集中签约活动中,推动央地合作签约项目18个,投资额占比17%;组织签订“三类500强”企业项目24个、上市公司和专精特新项目31个,投资额占比高达48%,涉及金光集团、正大集团、吉利集团、恒逸集团、远景集团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行业覆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工业应用、能源科技、机器人等多个领域,产业环节包括基础研究、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数字赋能等全流程生态链各个关键节点,东博会平台为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链接更多资源。武汉天源环保股份、湖南正丰风电设备、深圳思翰铭科技等一大批强优企业首次亮相东博会签约。
聚焦重点产业强链大订单。大会集中签约项目中,绿色化工新材料、高端金属新材料、绿色环保、机械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达78%,其中海上风电、光伏储能、风光储氢等绿色低碳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占大会集中签约项目的近四成,充分体现了东博会平台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加快布局绿色产业赛道的实际成效。本届东博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注重市场化导向,为国内外“链主”企业“延链扩链”提供服务。诸如,上汽通用五菱通过“以商引商”引进阳光新能源等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合力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