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建材与装饰

玻璃行业发展现状透视

玻璃是传统产业又是新兴产业。我国玻璃工业经过七十余年拼搏奋斗,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产品基本配套、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完整工业体系,在我国建筑、交通、新能源、信息等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玻璃行业在经历了快速而粗放的发展之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面临传统产品产能严重过剩、企业效益低下、动力减弱等压力和挑战,制约了玻璃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此,全行业积极适应“新常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供给质量、提高发展水平,推动我国玻璃行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这些年来,玻璃行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产业,推动在量的有效增长中实现质量和效益提升。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园区化、集约化。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等政策的引导下,在国家新能源战略布局的引导下,玻璃产业加快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响应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实施,也有利于产业布局向更加接近资源能源聚集区、更加接近终端市场方向转移,更好地满足市场,也有利于降低资源能源成本。

认真执行淘汰落后产能相关政策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十二五”以来,行业共淘汰落后工艺和压减浮法玻璃产能1.84亿重量箱;产能利用率从不足70%提升到83%,为优质产能腾出了空间,也缓解了供需矛盾,为实现稳增长、增效益创造了条件。

组织结构进一步调整,产业集中度有所增加。随着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和行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行业企业组织结构更加合理。行业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企业活力大为增强,形成了金晶集团、中国南玻集团、旗滨玻璃集团、信义玻璃集团、凯盛科技、中玻控股等一大批行业发展领军企业。市场和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了行业的规模化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有利于引导行业健康持续发展。2021年,平板玻璃前十家玻璃企业生产集中度59%,前五家光伏玻璃企业市场集中度61.89%。

主要产品产量实现快速增长。浮法玻璃规模多年位居全球首位。2012—2021年是浮法玻璃产能增长较快的时期,产能规模从9.77亿重量箱/年增至13.85亿重量箱/年。产量从7.50亿重量箱增至10.16亿重量箱,年均增长3.9%;产能和产量均占全球的60%左右,位居世界第一。

光伏玻璃产能规模占全球产量的90%以上。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能源革命大背景下,光伏新能源成为最有潜力的绿色能源之一。在产业政策大力支持和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下,我国光伏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制造成本快速下降,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全球光伏制造第一大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链的组成部分,光伏玻璃占有率多年来位居全球首位,超白压延玻璃产能从2014年1亿平方米/年增长到2021年2.94亿平方米/年;主流品种产量从3.39亿平方米增长到15.6亿平方米;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 91%。

行业效益稳步改善,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政策措施的逐步实施,下游市场需求恢复增长,同时淘汰落后产能、缓解市场供需矛盾,行业自律改善了竞争环境,多种因素推动行业效益改善。2012—2021年,平板玻璃利润总额从0.94亿元增长到246亿元。

科技创新夯实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玻璃面向市场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和行业战略、面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取得积极成果,新产品不断涌现,主要装备技术水平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玻璃行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新型浮法玻璃、超白压延玻璃等先进生产工艺已占据主导地位。开展“中国洛阳浮法”工艺技术提升优化研究和产业化攻关,高效冷端成套设备研发、新型窑炉结构优化、全氧燃烧工艺、玻璃熔窑负压澄清技术研制、APCVD镀膜行业化制备技术、光伏玻璃减反膜技术、高透过、低电阻ITO消影膜玻璃、浮法玻璃熔窑综合节能技术、高档线锡槽性能完善和优化提高、玻璃缺陷机理研究和质量操作软件开发、仿真监控系统研究开发、锡槽结构优化及配套耐火材料技术开发、浮法玻璃熔窑烟气余热发电、除尘、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与装备开发、浮法在线Low-E玻璃及TCO玻璃产品质量及性能的优化提升、玻璃生产技术项目的研究等,取得积极成果,推动了浮法玻璃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和产品质量提高。

技术发展支撑了玻璃产品向超白、超薄、大尺寸化、功能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目前,浮法工艺成为平板玻璃生产主流工艺,玻璃熔窑、锡槽、退火窑三大热工控制、冷端优化控制、在线缺陷检测、自动切割分片等,基本实现智能化、数字化、集成化系统控制,总体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浮法玻璃生产线最大规模达到1300吨/天,普遍配备了智能化控制系统设备,配置了完善的环保治理装备、余热利用装置等。采用浮法工艺技术不但能生产传统的汽车玻璃、制镜玻璃及各种加工玻璃用原片,而且能生产0.12~1.1毫米超薄玻璃、19毫米以上超厚玻璃、超白玻璃、在线镀膜玻璃、硼硅玻璃等特种玻璃。

超白压延玻璃具有优异的高透光性、安全性,是光伏组件盖板的理想材料。2006年以前,超白压延玻璃生产技术基本被国际大玻璃公司垄断。经过玻璃行业联合攻关,企业掌握了熔化、成型、原料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超白压延玻璃结束了进口依赖。目前超白压延工艺成为光伏玻璃主流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熔窑规模最大达到1300吨/天,平均单窑规模从2010年的232吨/天增加到目前的575吨/天;普遍采用一窑多线、全氧燃烧等工艺技术,原片生产和钢化、镀膜等深加工一体化连线,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

玻璃新材料、新产品取得突破,应用领域不断扩展。超薄电子玻璃是电子信息显示关键材料。我国2012年成功生产出0.45毫米STN级超薄玻璃产品,之后相继生产出0.33毫米、0.25毫米、0.2毫米、0.15毫米、0.12毫米超薄电子玻璃,其中,0.12毫米创造了浮法技术工业化生产超薄玻璃的世界纪录;建成了国内首条8.5代TFT-LCD玻璃浮法生产线、国内首条锂铝硅玻璃生产线,打破了国外产品在高品质电子显示玻璃领域长期垄断的局面。

2012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多项关键技术工艺研究攻关,为实现产业化创造条件,包括钢化玻璃自爆及建筑玻璃坠落风险检测与预测关键技术、空心玻璃微珠技术与生产工艺、高速动车组玻璃结构优化、超白太阳能压延玻璃成形装备、超精密平板电子显示玻璃单面抛光机、高性能铝硅酸盐超薄电子玻璃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生产技术开发、新型单片防火玻璃、高强度的复合防火玻璃、超平钢化玻璃加工系统、玻璃厂智能热端控制设备与技术、太阳能玻璃高透过率高耐候性减反射膜制备、高品质镀膜膜系综合设计及智能化制备与应用等。

多种具有特种功能和用途玻璃产品技术不断突破,为我国航空航天、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提供了材料保障。Low-E玻璃节能玻璃、超白超薄压延玻璃、超薄超厚浮法玻璃、超薄电子玻璃、0.03毫米柔性可折叠玻璃、电致变色玻璃、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中性硼硅药用玻璃、高硼硅防火玻璃等已形成产业规模。

绿色低碳推动发展方式变革

这些年来,玻璃行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认真执行政策标准,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在推动生产方式变革方面,玻璃行业攻克并掌握了玻璃窑炉大型化技术、一窑多线技术、新型复合保温技术、窑内喷涂技术、原片加工一体化技术等,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一批适应玻璃熔窑烟气特点的污染物治理适用技术,陶瓷滤筒玻璃窑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技术、窑炉烟气余热发电、余热余能回收利用等技术装备普及率大幅提高,为提高企业能效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平板玻璃生产线环保装置的配备率达到100%、余热发电比例超过80%;取得排污许可证企业占比96%以上,全面达标排放的生产线比例超过95%;30多家玻璃企业通过国家级绿色工厂评价。玻璃行业单位产品平均能耗由2012年的16.09千克标准煤/吨/重量箱下降至2020年的12.74千克标准煤/吨/重量箱。

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大力推广绿色节能玻璃产品。2012年以来,玻璃行业利用鼓励和发展绿色建材产品政策导向,积极推动高性能节能玻璃、安全玻璃等推广普及,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广泛应用于建筑节能、被动房、装配式建筑建设、现代交通、现代农业、观光设施等。光学性能优异、薄型化、高质量、多规格的超白压延玻璃系列产品,满足和保障了我国光伏产业加快技术迭代、提升发电效率、提高产品寿命多样化需求,为奠定光伏产业制造和应用第一大国地位,发挥了支撑作用,同时也巩固了光伏玻璃全球第一地位。

当前,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玻璃行业贯彻落实“双碳”战略、加快绿色发展的路径也已明确。今后的五年、十年,玻璃行业将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指引,以“六零工厂”为方向,推动技术突破,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玻璃行业高质量发展。 (博勰)

2023-09-25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2674.html 1 3 玻璃行业发展现状透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