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十一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在蓉召开

主题:智能打造新优势 创新释放新动能

本报讯(记者 徐敏)川渝地区是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桥隧工程建设的热土,亟需工程创新提供动能。9月24日,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简称IBTC)在举办十届后首次落地四川成都,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通过高质量学术报告、战略性前沿课题研讨、科技创新展、工程考察等方式,深入探讨我国交通、水利、市政工程领域以桥隧为主干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创新技术和未来发展。

以“智能打造新优势,创新释放新动能”为主题的第十一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由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公路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联合主办,西南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共同承办。大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卢春房、张喜刚担任主席。3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外籍院士、百余名行业知名专家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出席本次大会,现场参会人数达千人,线上观看人次达10万。

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高战军线上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学部主任、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卢春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杨丹参加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主持。此外,在主论坛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张喜刚、田红旗,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何满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同军等分别作了主旨报告,分享了桥隧相关领域最前沿的科技观点和发展战略趋势。

当前,我国综合交通网突破600万公里,总规模居世界前列,已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大会主席卢春房院士认为,桥隧工程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几十年来,经过艰苦努力,桥隧技术总体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我国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尤其是在极端复杂环境下的重大桥隧工程建设,面临着很多新的技术挑战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广大桥隧工作者发扬创新精神,瞄准重大需求和关键技术挑战,从规划先行、标准引领以及工程建设、装备研制、养护维修等方面重点发力,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推动桥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喜刚院士在主旨报告中指出,对于桥梁工程来说,未来建设的需求仍然旺盛,但建设难度更大。我国在役桥梁存量也已经超过100多万座,养护的需求和难度也很大。他强调,今后桥梁工程一定要朝着安全长寿与健康运维和实现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必将进一步促进多学科的交叉,带动材料、信息、人工智能、机械装备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全江域及复杂桥梁的建设需求,向桥梁强国迈进,我们的科技创新任务依然艰巨,这是压力,也是动力和机遇,可以说新一代桥梁工程将进一步推动桥梁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发展。”张喜刚总结说。

此外,大会还聚焦艰险山区桥隧工程建设、道路与桥梁工程建设运维、隧道(洞)与地下工程建设运维、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海底隧道等五个主题举行论坛,70余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多地工程建设案例、创新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期还举办了“复杂环境桥隧工程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战略研讨会,针对严酷环境下路桥工程安全建造与长寿命保障、极端环境长大隧道与深埋地下工程建设和服役安全两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2023-09-28 徐敏 第十一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在蓉召开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2693.html 1 3 主题:智能打造新优势 创新释放新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