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城市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城市工作迎来了新的重大机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在日前召开的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表示,广大城市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使命,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部署,坚持人民至上,树牢系统观念,尊重科学规律,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勠力同心,开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谈及新时代城市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倪虹提出四点意见:
始终坚守初心,服务国家发展需要、人民生活需求。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广大城市工作者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任务,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统筹谋划和推进城市工作。要牢记初心、团结奋进,为提高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贡献智慧和力量。
始终勇担使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第一,夯实人民安居基点。要以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健全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幸福家园。
第二,强化城市设计引导。进入城市更新时期,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把真功夫放到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上。要完善城市设计管理制度,明确对建筑、小区、社区、街区、城市不同尺度的设计要求,规范和引导城市更新项目实施。要探索优化适用于存量更新改造的建设工程许可制度和技术措施,构建建设工程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
第三,稳步推进城市更新。要坚持城市体检先行,以城市体检出来的问题为重点,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完善金融、财税、土地等支持政策和体制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系统推进“城市病”治理。
第四,推动绿色低碳建设。要持续推进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内涝治理,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更好地满足市民群众休闲游憩、亲近自然的需求。要一体推进绿色建材、绿色建造、绿色建筑,全面促进建筑领域节能降碳。要加快补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第五,坚持文化科技赋能。要持续做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变“拆改留”为“留改拆”,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要加快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
第六,筑牢质量安全底线。要从落实各方责任、推动科技进步、培育产业工人、运用市场机制、充实监管力量等方面综合施策,下大气力健全工程质量保障体系。要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以高水平安全支撑高质量发展。
始终重视实践,研究城市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要在研究事关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安全的重大问题上下功夫。例如,如何为人民群众提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实现“四好”建设;房屋老化、管网老旧带来的安全风险逐步显现,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并能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体系;如何在挑战之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
始终遵循规律,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
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深入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高度,落实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同时着眼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用智慧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要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中找到用力方向和着力点。今年,中央作出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新时代建设领域的“三大工程”,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也为规划院和规划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大家要积极参与,以有用管用的规划和设计推动“三大工程”落地见效。要从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做起,从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着手,大力开展城市设计,编制实施专项规划,推动规划师、设计师进社区,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要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研究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关系,系统总结我国城市发展实践经验,科学研判未来趋势,努力探索形成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让规划更加符合实际、更能有效实施、更好引领发展,加快构建一整套与城市更新时期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