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小事情关系大民生

加装电梯考验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

上下楼,是居民出行的“第一步”,也是回家的“最后一步”,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历史遗留原因,目前国内大量多层老旧居民楼,没有安装电梯。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居民,尤其老年居民或腿脚不便的居民,希望每天能乘坐电梯上下楼。

事关“出门第一步、回家最后一程”,近年来,从中央到不少地方,都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政策举措密集出台,相关工作进展顺利。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加装电梯,并作出部署。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就加装电梯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据住建部统计,2018年以前,全国既有建筑加装电梯5000部左右,2018年是《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加装电梯的第一年,当年加装电梯5200部,此后逐年增加,2022年全年加装3万多部,2018年至2022年累计加装8.2万部。截至7月底,今年已加装1.8万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9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其中明确,国家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或者其他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便利。这也意味着,加装电梯工作在立法层面获得确认,将在各地全面铺开,持续推进。

然而,要把加装电梯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并不简单。从各地实践来看,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还面临高低楼层居民形成共识难、利益平衡难等诸多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有法治,还得有德治。这也考验着各地精细化治理的智慧,呼唤着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

为了满足老旧小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惠民政策,对符合条件加装电梯的老旧居民小区楼,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然而,低层业主特别是底楼业主,他们出行一般不需要使用电梯,即便加装电梯也不需要他们承担任何费用,但考虑加装电梯后在噪音、采光和通风等方面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通常会反对加装电梯。

虽然说,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加装电梯只需要取得大多数业主的同意即可,以前的“一户否决制”已不再生效,但底层业主的利益如果得不到有效保障,不仅会拖累施工进程,也会影响邻里和睦。

老旧小区改造应当“以人为本”,这就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进而精准施策,加装电梯这件事也不例外。北京市住建委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发布的《北京市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操作指引(试行)》就明确规定:加装电梯受益业主可给予一二层业主适当补偿,如同一单元其他业主可以给予低层业主适当经济补偿,补偿金额从业主筹集资金中支出;低层业主可优先选取停车位;低层业主有户内局部改造需求的,实施主体、施工单位可帮助实施改造,并可给予相关费用减免等。也就是说,低层业主的合法权益有保障,让他们吃了“定心丸”。

加装电梯,从前期方案到中期建设,再到后期运营,都离不开资金支持。资金筹措难,是影响加装电梯进度的因素之一。为解决这一难题,相关部门出台了不少资金支持措施,如财政奖补、公积金提取政策调整等,进一步减轻了业主压力。此外,各地还鼓励通过小区业委会集中采购、属地社区汇总采购、实施单位集中采购等批量采购方式,有效降低加装电梯成本。

防范加装电梯工程质量安全风险也是加装电梯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为此多地出台相关举措。如上海市多举措确保加装电梯安全。对居民提出加装电梯意愿的小区,街道委托建筑设计等专业单位,对小区加装电梯的规划要求、建筑条件、消防安全、小区环境等进行可行性评估,初步明确该小区加装电梯整体设计要求,将评估结果告知所在小区业主委员会,抄送相关部门、管线单位。

(本报综合报道)

2023-10-02 小事情关系大民生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2735.html 1 3 加装电梯考验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