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的“减法”换来发展的“加法”。10月11日,北京召开获取经营场所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据介绍,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中,办理建筑许可指标三年内从172名跃升至33名,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北京办理建筑许可指标连续三年位居第一。
“五年来,改革经历了从1.0到6.0版本的蜕变升级,一系列改革举措向纵深推进,打造了北京样板,跑出了北京速度。”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陈少琼介绍,目前工程规划许可证通过告知承诺制实现0.5天核发,“多测合一”为企业节约20%的成本和时间……一组组数据记录了该市工程建设领域改革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红利。
“1.0阶段是减环节减时限,2.0阶段是对标先进首创低风险改革措施,3.0阶段是由‘许可管理’向‘信用管理’转变,4.0阶段是深化改革提升审批服务效能,5.0阶段是重点突出事项集成、部门集成和并联改革,6.0阶段则更加突出便利度、突出数字化引领、突出精细化管理。”陈少琼介绍,五年磨砺的六版方案,形成了各部门间协同高效的工作体系,各项改革全面落地生效,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打造施工图审查新模式
北京从注重事前审批和管理向注重事后监管和服务转变,推出系列国内领先举措,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提供精准服务,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北京推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质量告知承诺制,明确实施范围、承诺内容、工作程序。由建设单位和勘察、设计单位共同承诺施工图符合工程规划许可、工程建设标准等要求,图纸备案即可开工。告知承诺制的实施精简了审批环节,发挥了主体责任作用。自改革实施以来,对实行告知承诺制的项目开展100%的备案抽查,在京项目的勘察设计质量安全可控,把好首都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勘察设计“质量关”。
完善竣工联合验收机制。北京于2018年推行建设工程项目竣工联合验收,由住建部门牵头统筹,将传统验收中各事项互为前置的模式转变为多事项同步进行的模式。“统一平台、信息共享、一口受理、一次验收、一份证书”。推行“一网通办”,强化项目信息多个系统间共享,实现申报资料、审批意见实时信息化传输,验收完成出具加盖电子印章的竣工联合验收通知书,实现电子证照网络化。
率先实现施工许可证电子证照
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施工许可证电子证照,实现施工许可审批“全程网办,一次不跑”。在实现施工许可证电子证照的基础上,通过“网上申报、网上审批、限时办结、自行打证”,进一步实现“全程网办,一次不跑”的不见面审批模式。同时,将工程质量监督注册、工程施工安全监督备案合并办理。自全程网办实施以来,该市共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近1.7万个。
对标国际先进实践,北京首创低风险项目审批模式,并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具体为:以低风险项目施工许可证办理时限为例,对直接办理施工许可证的,3个工作日内审批通过;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合并办理的1个工作日内审批通过;对社会投资低风险小型建设项目受理当日即时办理通过。
北京还大幅度下放施工许可审批权,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从2018年起按照“放管服”的要求,大幅度下放施工许可审批权限,除部分确实需要由市级办理的工程以外,其他工程施工许可审批工作全部由工程所在地的区级住建部门按照属地原则办理。改革以来,该市建筑工程施工许可手续中近94%的项目由各区级住建部门办理,方便了企业在本区就近办事,提升了企业获得感。
优化219类环评管理分类
环评是守住首都绿水青山的重要防线。近年来,该市发布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意见及全市域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污染源头控制提供有力指引。
在守好生态环境底线的同时,该市环评服务的审批效能不断提升。“十三五”以来,北京以“减”字当头,制定修订3版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名录北京市细化规定,累计优化219类环评管理分类;先后发布了两版环评审批管理权限目录,全面向临空经济区管委会、城市副中心管委会赋权,大幅向包括经开区在内的各区下放审批权限,累计共下放73%的市级审批权限,方便市场主体就近办理环评手续。
市区两级环评审批标准统一后,申报材料大幅压减87%,审批时限大幅压减50%以上,取消兜底条款和各类证明。除特殊情况外,目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审批均实现全程网办。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