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建材与装饰

改革的关键是让“力”做功

——来自中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的报道

□阎友华 韩 倜 何玉洁

一家以混凝土生产为主业的企业,凭借自主创新和互联网的加持,却与高新技术企业、绿色智慧工厂划上了“等号”。它就是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成员企业之一——中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商砼)。

中建商砼成立15年来,以武汉为核心“据点”,先后建立起湖北、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浙江等核心区域市场,并成功拓展阿尔及利亚、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外市场。目前,该公司旗下运营混凝土预拌厂46座,拥有专业自动化混凝土生产线114条;另外还有1个检测公司。

“公司综合实力和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这一切源自国企改革创新。”中建商砼主要负责人如是说。

全局改革 焕发企业“年轻态”

大力推进“三位一体、四级联动”的全局性改革,是中建商砼降本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

“三位一体,即实现‘组织、人员、制度’三个维度一体化。”中建商砼企信部经理张仲介绍。

“三位一体”确保了内部运行效率,“四级联动”则明确了各级组织机构的职能定位。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的运行体系分为总部、二级单位、事业部、预拌厂四级架构。具体而言,总部聚焦战略管控和重点运营管理,做实“管总”定位;二级单位做好生产要素配置和优化提升,做实“主战”的定位;省级事业部负责所辖省份的经营管理,做实“省级中枢”的定位;基层厂站独立生产经营,是一线基础“作战单元”……四级机构上下联动,各司其职,以实现“精总部、强厂站”的改革强企目标。在职责权限范围内,中建商砼进一步强化了后三级机构的职能。

机构改革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中建商砼人力资源部万灏介绍,今年34岁的该公司江夏厂厂长童君,本来是技术出身,去年竞聘中总成绩位居第一,如今已成为带领50余名员工的优秀一线“指挥员”。

随着全局改革的稳步推进,中建商砼像童君这样的年轻负责人正越来越多,企业运营活力也越来越呈现出“年轻态”。

创新驱动 夯实核心竞争力

坚持战略定力,保持战术连续性,推动混凝土主责主业价值增长是重要一项。

在混凝土性能提升方面,公司进行了三大领域的拓展延伸。在混凝土强度与泵送高度方面,技术中心牵头进行“改造”——经超高泵送混凝土制备及评价体系研究,制备90天抗压强度为167.7兆帕的混凝土,一次泵送229米高度,打破了该强度等级混凝土泵送世界纪录。

该公司大力研究大流态彩色混凝土、特色清水混凝土技术。如今,武汉站的饰面清水混凝土、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停车场的植被混凝土,各式各样的混凝土工艺品,以一种细腻、多姿的形态呈现。

目光转向中建商砼青山厂,约400吨的再生骨料正有序送入搅拌机,“变身”混凝土。中建商砼技术质量部副经理宋正林介绍,2016年起,中建商砼研发团队经过上百轮的试配验证,自主研发了工业固废湿磨制备低碳建材关键技术、预拌混凝土废弃物绿色循环再利用关键技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目标。

据悉,目前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集成技术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拥有34项达到国际先进和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126项国家专利、25余项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16项省部级以上工法。

数字化赋能 打造行业新标杆

原材料经智能过磅入场,快检系统对入场原材料实施“一键”检测、自动生成检测结果,归档影像资料;厂站中心控制室内,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即可对原料配比、加工、生产、交付等全过程进行监控……这是中建商砼江西事业部智慧工厂的日常一幕。

走进中建商砼南昌经开厂,只见智能机械臂“熟练”地抓取混凝土试块、识别二维码信息、放入抗压强度智能检测仪器……抗压强度曲线数据马上呈现在显示屏上,试验结束后数据直接上传系统,整个过程约2分半钟,全程无人工干预,效率相比人工提升了40%。“按以前每月生产8万立方米混凝土计算,试验员需要完成近24吨的试块搬运、花费200小时的试验时间和1万余次举手弯腰操作。抗压强度智能检测机的引进,实现了机械‘一键试压’代替人工试压,每日可节省试压工时近4小时,既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精准度,也大大减轻了调度和机操员的工作量。”中建商砼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建设智慧工厂,中建商砼还下大力气创建混凝土产业前后端数字供应链。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成功运营了砼联智选、找砂石、砼车汇等多个产业互联网产品。手机下单混凝土、配送时间地点、专用罐车配送到位……在线上平台“砼联智选”,小到家庭装修,大到工程施工,均可线上下单混凝土。

“‘砼车汇’平台已实现上线厂站46个,1000余台车辆GPS接入平台;‘找砂石’平台实现累计签收交易量1757.3万吨,运输34.9万车次,供应商上线率超过98%。”中建商砼技术中心负责人介绍。

鲲鹏展翅兮,三万里。中建商砼一位负责人表示,公司的改革创新步伐不会停止,将不断深化、持续推进……

2023-10-23 ——来自中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的报道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2994.html 1 3 改革的关键是让“力”做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