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大部分历史建筑保护施工从业人员是传统建筑工匠,文化程度不高,没有接受专业培训,缺乏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建筑遗产保护方向的人才培养,特别是针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培养讨论仍在进行中。
资料显示,我国高校目前已经建立了与文化遗产保护学科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但是,不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差异。
文物保护专业起源于历史考古等相关学科,因此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建筑遗产保护专业设置在文博学院或考古系,导致了遗产本体保护力量的缺乏。
历史研究只是纯粹地研究过去,但历史建筑保护面向的是当前和未来,更是一门面向应用的学科。从“修旧如旧”发展到注重“真实性、完整性”,随着时代发展,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理念也在不断变化。
无人机航拍、倾斜摄影、三维点云、手持式扫描……随着数字技术及工具的升级,在虚拟世界中运用更加丰富的呈现方式展现历史建筑文化的丰厚内涵和时代价值,将有更多的运用空间。传统的考古学和建筑学等单一专业已难以满足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应运而生。其主要目的是对建筑遗产进行合理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建筑遗产的物质遗存,同时还要保留其具有的文化价值内涵。
当前建筑遗产保护专业人才需求大,同时也需要培养在地化人才。历史建筑风貌受地区间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建筑风格上,不同地方的建筑风格差异大,因此不同学校在当前历史建筑保护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实践上也有很大差别。
文科研究打基础、工科修缮实现落地、设计学科把文化内涵以现代人更能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建筑遗产保护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型交叉学科,保护实践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统一认知、共同合作。但不同学科对这一工作的认识有异、理念不同,因此需要在实践中整合协同各方力量,进一步加大历史建筑保护与设计学、管理学、人文学等相关学科交叉培养和研究的力度,不断提升历史建筑保护的质量和效率,共同赋予历史建筑新的“生命力”。 (作者:蒋丰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