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等建立工作机制保障项目建设需求

快速推进万亿元国债项目申报及审核

本报讯 为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今年四季度,中央财政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近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增发国债项目实施工作机制召开动员部署会,布置国债启动有关工作,快速推进项目申报和审核筛选,力争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

根据相关安排,万亿元国债资金主要用于8个方向:灾后恢复重建,支持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等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促进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恢复到灾前的水平;以海河、松花江流域等北方地区为重点的骨干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点防洪工程;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增发的国债资金在2023年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2024年使用5000亿元。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此次增发国债的资金使用安排跨越今明两年,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将有效拉动2024年GDP增长。

此次增发国债的资金规模大、使用领域广,为管好用好国债资金,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在严把准入关口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工作机制,抓紧布置地方做好项目申报,严格做好项目梳理和筛选储备工作,把好项目关口。为加快资金下达,财政部将根据确定的项目清单,尽快下达国债项目预算;同时,督促地方加强资源整合,保障项目建设需求,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强调,在项目储备方面,本次增发国债资金不按地方切块,哪个地方符合条件的项目越多,哪个地方得到的资金支持力度就越大。“为切实提高投资精准有效性,此次增发国债资金全部按项目安排和管理。”丛亮表示,国债资金要根据项目情况进行安排,用地、环评等要素要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加强保障。同时,优先支持国家和地方规划中明确的重点项目,对于没有专门规划的领域,要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具体支持范围、建设任务、安排标准等,确保项目安排科学合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指出,此次增发国债项目原则上应为“十四五”规划、国务院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复的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或省级规划和相关实施方案中的重点项目,“项目应研究论证充分,具备一定前期工作基础,要严格落实各渠道建设资金,确保资金拼盘完整闭合”。

近期,随着各地国债项目申报进入尾声,项目有望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快速形成实物工作量,并对财政支出形成较强支撑。财政部方面介绍,各级财政部门正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加快财政支出进度,1-10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4.6%,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在监督管理方面,财政部也将加强国债资金的全流程监管。“财政部门将压实监管责任,积极发挥各地监管局属地优势,督促各地将国债资金使用情况作为财会监督工作的重点,推动建立全流程、全覆盖的常态化监管机制,形成监管合力,促进国债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蓝佛安说。

另据了解,此次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作为特别国债管理。此前,我国曾在1998年、2007年、2000年三次发行过特别国债。其中,为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2020年发行的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主要用于疫情期间抗疫、保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支出。管涛介绍,相比2020年的抗疫特别国债发行,此次增发1万亿元国债在中央和地方债务负担分配上有所不同。“2020年的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用了是要归还本金的,而这次用了却是不用还的,是中央政府加杠杆、地方政府稳杠杆。”管涛分析,这有助于带动地方基建投资,支持地方基层“三保”。

“中央财政增发国债,而具体资金使用全都在地方,有利于推动形成实物工作量、缓解地方财政收支压力,也能够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债务结构。”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石英华说。 (汪文正)

2023-11-23 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等建立工作机制保障项目建设需求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3111.html 1 3 快速推进万亿元国债项目申报及审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