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建筑人物

不断迎接挑战

——记中建不二幕墙项目经理袁宁

今年是袁宁做项目经理的第12个年头,辗转16个项目,他开始回忆当年的自己,12年的时间如同隔桌而坐。

“我不只是听着‘炮火’长大的,我是一直在‘炮火’边儿上。”从施工员到王牌项目经理,十多年来,袁宁从未停止过挑战自我。

主动钻研的“外行”

2008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袁宁入职中建不二幕墙装饰公司综合办。当时,工程图纸靠人工,打印机数量有限,他天天站在打印机前帮项目部打图纸,分类装订,送资料。

后来,一些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希望袁宁帮忙在图纸上做修改。慢慢地,袁宁一步步接触工程的内容,学会了看图纸,使用CAD。

时任装饰公司幕墙分公司总经理的任生辉观察到袁宁好学勤奋又聪明伶俐,便让他去车间实地学习。袁宁泡在车间里,一个月时间,他已经掌握了从材料计算到产品的加工组装。

当时,车间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袁宁观察到兼备测量技术和打孔技术的全车间就一个人,拿着电钻,一个窟窿一个窟窿地打,还得思考测量位置,一天能完成的数量非常有限。对此,他提出流水线施工的方式,把一个工序破解为两个工序,制作磨具瞄点,全部测量完后再安排专人对着瞄点只打孔,这样大大提高了车间的工作效率。

2009年,23岁的袁宁担任北辰新河三角洲项目的施工员,在这里,他开始真正意义上接触工程项目。他上午跑现场量尺寸,下午收货核对工程量,晚上回去学着画图,有事没事就找各线条的同事、劳务队请教求学,慢慢他把施工过程中的每个流程都学懂弄通了。

3年时间,袁宁通过6个项目的历练,对施工、技术、成本测算以及项目规划,他都里里外外地了解得清清楚楚。

创新思维提升效率

2012年,“只要有项目就去竞聘”的袁宁如愿以偿,同时担任麓山和苑、岳阳中心两个项目的项目经理。

某个星期一晚上8点,岳阳中心的业主给袁宁打电话,希望他第二天到岳阳一同对窗户洞口进行测量。早上五点半,天还没亮,他起床坐公交转绿皮火车,8点到达项目现场。

一千多平米的售楼部需要在25天内完成,门窗洞口具体尺寸的量定需要几方单位在场并签字,这样费时的操作流程不知道需要跑多少趟。随后,他提议一同量完后,定好不同洞口测量原则。其他洞口就按照统一的测量原则。说罢,获得各方的一致同意。

“那一天,我拉着劳务队的一个兄弟一起测量,两个人打着手电筒,从白天量到晚上。”原本需要就业主、监理多方的时间,现在可以自己加班加点一口气干完,测量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麓山和苑的三栋21层的大楼外观几乎一模一样,袁宁在会议上提出,把所有的流动尺寸都定好之后,都按照一个原则去执行。意见被采纳。如今,所有的项目都不再测量尺寸,只用现场复核。

同时,他还引领推进了诸多生产施工方面的创新。在技术方面,他提出130单支变双支的幕墙结构系统,既美观简洁,又节省材料。在下单方面,他组织改进传统测量式下单方式,实行按实际尺寸采购,推进标准化下单。他提出化繁为简的工作方法被沿用至今。

哪有困难去哪干

2014年,一条项目商业街开业仅剩3天,还差近200平方米,五六百块玻璃未安装,原承包方的工作始终满足不了开业需求。公司领导第一反应是:这活儿袁宁能解决。

“正规的钢化玻璃,从下单制作到现场最快要7到10天,还要现场安装,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袁宁没有立马答应下来,他先去现场观察情况后,灵光一现:将钢化玻璃和临时裁片玻璃同时下单,先装上临时玻璃以保证顺利开业。

到了七点,考虑到保证测量下单零失误,袁宁迅速做了一个决定:现在自己去测量三百多个窗户洞的尺寸。晚上11点,袁宁将测量好二百多个窗户尺寸制单下单,半小时后,一份6毫米的单片不钢化玻璃,一份正常规范的钢化玻璃,被一同下单。随后,袁宁给公司工程部打电话申请一名劳务管理,给车间收单员打电话强调本次材料的急迫性,要求临时玻璃需要在36小时内送到现场。

第二天早上五点半,他爬起来第一件事是跟领导申请一个制单员及劳务队。他安排劳务管理去联系工人,自己则带上工具,跑到别的项目借胶。

时间还剩下一天整,玻璃到现场了。袁宁安排工人兵分三路,2人负责打胶,2人负责运输,4人负责安装。过程中,袁宁始终动态管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进行宏观调控,他发现打胶的速率是安装的三倍,只有装上去,才有形象可言。当即要求打胶的人停下来,先安装了再打胶。到了凌晨12点,业主看到现场的进度,对第二天早上八点能否准时开业十分担忧。

次日早上七点半,业主赶来现场吃惊地发现玻璃全部安装完毕。之后,公司顺利承接了该项目二期、三期工程,袁宁相继担任项目的二期、三期项目经理。

这次之后,袁宁成为分公司的“难题专业户”,哪个项目有困难,领导就会交予他去解决,他次次都完成了。

挑战新“高”度

2022年,公司承担首个总承包的城市更新项目,没有经验可借鉴。项目关注度较高,每一个角的形象展示都不能差,那,项目经理谁担任?公司领导不谋而合:袁宁。

刚进场,一个难题就摆在袁宁面前。在200多米的楼顶,有一根高出屋面26米,重20多吨,已过了火的钢结构塔针。周边没有任何连接措施,如果不拆,塔针随时有高坠危险。

业主要求,这根针必须以最安全规范的方式进行拆除,但业主找专家讨论后,发现根本办不到。“这个事情我们可以负责解决。”袁宁详细了解情况后,向业主做出承诺。

他集中了公司的技术骨干经过一轮轮论证,决定采取阶梯形式逐步搭架子,一层层脚手架相叠。为防止脚手架的倾覆,后面一路再搭到最前面,通过钢盟的形式,一片架子压着一小片架子以一个环抱形式将塔针包围起来,一节一节地切除,再往下转运。“其实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是用一根绳子加切割解决。”但为了万无一失,袁宁选择花了超三倍的成本,做到了切割过程中没有任何火花掉落,完美地拆除了塔针。

随着项目建设规范平稳,后续合作中,业主逐步减少了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及办公室的人员数量,对项目团队的管理方式也逐步从过程与细节管控到整体目标管控。

“只有在挑战中,才能不断成长。”袁宁成为王牌项目经理的背后,其实是他一次次走出舒适区的坚韧不拔和披荆斩棘的迎难而上。

(李传真)

2023-12-07 ——记中建不二幕墙项目经理袁宁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3547.html 1 3 不断迎接挑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