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真平
从上海城建局市政工程处设计室,发展到近3000人规模的全国大型综合咨询设计研究企业集团,上海城建设计集团建院60年来,为工程建设提供全专业、全过程服务,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逐步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政府的高端智库。近年来,上海城建设计集团深度参与中国新型智慧城镇的设计和建设,在现代有轨电车、智能交通、地下空间开发、装配式桥梁等新兴市政设计领域中同样成绩斐然。在近日举行的2023上海市建筑学会学术年会暨国际建筑文化周期间,上海市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城建设计集团副总经理张晓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院致力于推动设计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以数据驱动设计,做细分领域的领军者。
记者:近年来,上海城建设计集团在建筑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请您分享一下企业发展心得。
张晓松:今年是我们建院60周年。经过60年发展,城建设计集团从最初的16人发展成为拥有近3000名员工的全国大型综合咨询设计研究企业集团,拥有“三综一甲”资质、拥有4家市级研发中心,“上海品牌”认证的全系列综合设计研究集团,业务范围涵盖道路、桥梁、给排水、轨道交通、规划、建筑、景观等多个领域,项目广布全国28座城市。
城建设计集团建筑专业发展历史可追溯至1975年上海市政所(原城建设计集团)的基建组,当年的总建筑师是上海市建筑学会的原理事长吴之光先生。在他的带领下,城建设计集团的建筑和园林板块开始发展。
在六十年发展中,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创新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跟随上海城建集团的战略部署,全力开拓国内市场,深耕专业设计领域,在TOD、市政基础设施、学校、大型公建及EPC等领域均能提供高质量的设计咨询服务。参与了上海世博会、上海迪士尼、上海黄浦江两岸贯通、上海华为研发基地青浦园区、上海三林楔形绿地、乐高乐园、天津文化中心、天津西站、昆明西站等国家省部级重点项目百余项。建成工程已获国家、省、市级优秀设计奖百余项,主编参编各类规范几十项、参与国家、省部级等科研课题近百项。近年来在城市更新、低碳社区、枢纽综合开发、人因工程等新领域不断深入研发与实践,逐步形成城建设计集团建筑板块核心市场竞争力,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记者:现在整个中国的建筑市场已步入存量更新时代,贵院近年来在这方面也积累不少典型案例,可以分享给大家吗?
张晓松:上海城建集团隧道股份成立了上海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个城市更新研发中心,具体落地是在城建设计集团。在城市更新领域,我们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不过,我们理解的城市更新和传统的建筑设计院的理解还是有些区别。我们理解的城市更新往往尺度更大,是从规划层面去理解城市级的更新。比如,前不久我们刚刚与陆家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就是陆家嘴软件园的城市更新。另外,我们也在配合外滩的第二立面改造。其他大型设计院也在介入,但是我们对于外滩第二立面的改造方案,可能更多的是从市政交通的领域去介入,去研究城市更新的方案。现在我们正在黄浦区做一些前期的方案,都是片区级和园区级的城市更新项目。
记者:上海“一江一河”岸线贯通,滨水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基础设施业务板块是贵院的优势,你们对滨水空间的研究与实践又有何独到之处?
张晓松:我们不仅做了很多滨水空间的研究,其实我们也参与编写了上海市的滨水空间的设计导则。目前我们在浦东新区、黄浦区,包括苏州河沿岸的一些具体工程正在落地。比如黄浦江东岸滨江开放空间贯通—东昌路至张家浜滨江绿地贯通及景观提升改造工程,就是我院负责的。这个方案后来被前来考察的海口市领导看中,就邀请我们去做海口市沿海岸线的设计,不经意间开拓了外埠市场。
记者:张总,您一直在主导负责上海城建设计集团的数字化相关工作,请您谈谈目前数字化转型的进展?
张晓松:我本人在分管数字化板块,这些年以来我院致力于推动设计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发挥数字化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优势,将数字化板块的技术、理念与绿色建筑相结合,致力于打造绿色、环保、宜居的城市环境。我们非常注重把数字化和设计,尤其和我院的建筑园林板块的设计相结合,在虚拟空间里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方案比选条件,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为方案的优化设计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最近几年,在“双碳”背景下,我院也做了不少建筑领域的数智驱动工作。引入了嵌套进化算法的性能仿真引擎,实现园区空间布局与建筑单体的多模态计算机自主生成与优化,以被动优先、主动协调为设计原则,确保园区及建筑设计方案达到超低能耗设计标准。我们打破了传统设计方式,通过数据驱动设计,设计决策基于科学计算与参数筛选,让方案更加客观而具有说服力。我们还尝试不断探索创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将绿色建筑与智慧城市相互融合。
记者:目前有不少互联网大厂已进军新基础设施板块,面对跨界的竞争对手,你们会如何应对?
张晓松:老实说,互联网大厂的数字化方面实力的确比我们更强,他们在IT的管理和开发经验也比我们这些传统设计院强。不过,我们的优势在于专业,我们要做细分领域的领军者,就是要把专业技术和数字化相结合。
目前,我国交通基础分析理论还是基于美国的相关理论,但是这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尤其是像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它和美国的交通基础理论还是有一些不相符的地方。所以,我国的交通预测还有许多进步的空间。我院已经建立了一个基于大数据的交通智规分析平台,拥有全上海的交通数据模型,比如北横通道和延安路都是上海东西向的骨干交通通道,那么我们通过获得比较准确的数据,经过数据分析,与我们的预期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到交通的实际情况。
此外,我们正在嘉兴、贵阳等地帮助当地搭建交通分析平台,并做了轨道交通板块的交通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