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2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举办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以下简称“双智”试点)工作交流会在武汉举行,来自武汉、北京、上海、无锡、长沙等全国16个试点城市代表交流了工作经验,相关领域专家围绕应用场景开发、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型网络设施建设、标准制度完善等内容对试点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意见建议。
2021年5月,为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住建部、工信部共同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首批全国6个“双智”试点城市。同年12月,重庆、深圳、厦门、南京、济南、成都、合肥、沧州、芜湖、淄博10个城市被确立为第二批“双智”试点城市。
经过为期两年的试点实践,16个“双智”试点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平台搭建、场景应用、制度完善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设成果。
其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平台搭建方面,上海嘉定实现全域463平方公里全覆盖,建成了集成化的车城网数据基座,实现了国内首个“大流量、高动态、高复杂”高速公路场景的突破;武汉推动全市开放测试道路9次扩容,测试道路里程达1846公里,开放道路里程数和开放区域数均位居全国第一,并实现跨区通行、跨江通行、机场高速通行等多个全国创新突破;北京已实现160平方公里智能网联道路和智慧城市专网全覆盖,发布了全球首个车路协同共享数据集、首个自动驾驶真实异常事件数据集;成都通过改变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模式,提升智慧多功能杆覆盖率,同时出台激励政策提升车企加装OBU设备的意愿;合肥打造了国内首个城市级“车、路、网、充”一体化云监管平台,实现了车辆、智慧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统一集中管理;南京低成本复用已有基础设施,探索智能网联车端数据互联互通平台建设,实现跨区域车辆数据流通、交互和应用共享及跨区域数据管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原一级巡视员赵泽生表示,“双智”试点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包括建成了最大规模的智能网联新型基础设施,加速构建了城市感知体系,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应用场景。但也面临着顶层设计不完善、组织体系不健全、核心技术待攻关、商业价值挖掘不充分等问题,建议明确国家顶层战略,将“双智”试点纳入“一把手”工程,尽快完善双智标准体系,将应用场景进一步延伸到社区、到城市的“毛细血管”,同时利用好“双智”联盟等平台,促进各城市之间的交流互动,共同推进“双智”协同发展。
会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分院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研究中心主任梁昌征也指出,要创新编制“双智”建设规划,涵盖技术、建设规模、投资估算以及数据平台等多方位的规划;探索城市治理,“双智”数据要分级分类,在数据安全情况下更好为各个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为民生服务;加强标准规范的融合统一,通过分解到16个试点城市甚至是“后双智”时代的一些城市,进行系统化体系建设。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倪伟则认为,“双智”试点不同于过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土木工程为主,而是覆盖了很多专业领域以及技术,是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的集成,需要在标准融合上下功夫。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建议,“不同的城市可以进行不同的‘双智’探索,有些新型城区可以率先转变,进入规模化、深度化发展,打造出一个‘双智’更加全面的标杆城市。”他提出,目前“双智”试点城市普遍区块化,一个城市应该做到一个平台、一个运营主体、一套体系,实现从区块化向全域化的跨越。
会上,部分城市还公布了下一步“双智”协同发展规划。武汉将探索车路协同应用,推动形成全域车路云一体化发展格局,谋划市级车城网平台建设,成立数据集团助力车城网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北京将逐步完成扩展至全市580平方公里的扩区建设工作,积极推进“五站两场”等重点应用场景落地;广州将扩展试点范围,结合CIM、运管服等平台建设情况,探索完全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建设;合肥将推动测试道路实现全开放,以场景创新助推全无人,以整零协同带动规模化,以模式突破推进商业化,以政策引领促进融合化;南京将加快既有成果集成和推广应用,争创国家优秀的“双智”示范区,探索改造升级路侧设施、重点区域探索建设“全息路网”,支持智能道路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打造集“云、物、人、事件+运营”一体化的新型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城市生态系统;重庆将在“双智”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大规模推广和安全应用。 (苏兴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