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高青
走进知名设计师、SIDP上海国际设计师平台创始人吴曼伦的办公室,如同走进一间艺术馆,浓浓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但见四面墙上贴满了设计手稿、方案草图,转角处的立式柜架上放满了书籍杂志和各种建筑模型,工作台上铺着尚未完工的一张张设计画稿……正对办公桌的墙上由吴曼伦亲笔临帖的《大学》字幅尤其醒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
采访中,吴曼伦向记者吐露心声:“我在设计圈有30年了,走过很多地方,设计了很多项目,兜兜转转这么多年,越来越觉得设计应该回归本真,就像《大学》里所讲的,我以为设计之道就是要做亲民的、接地气的、有烟火气的设计。”
“海螺塔”的顿悟:我们需要天地人合一的设计
在吴曼伦多彩的人生经历中,“设计”始终是关键词。1994年吴曼伦大学毕业进入设计圈,1997年来到上海创业;先是做了十年的装潢室内设计,后又从室内设计转向建筑设计,并只身到新加坡进修建筑学;之后在国际设计公司任职,体悟西方建筑思想;先后获得美国国际LEEP AP绿色建筑工程师和WELL AP健康认证专家证书。“这一圈走下来,令我的眼前豁然开朗,原来建筑设计是如此精彩,天地是如此广阔。”吴曼伦感慨地说。
在2015年,吴曼伦联合国内外设计师朋友,以互惠互利、共生共存、平等和谐为宗旨原则,发起创立了SIDP上海国际设计师平台。8年来,已经举办论坛、沙龙、对接会等200多场公益活动,汇集起数千名国内外设计师,成为在业界享有盛誉、极具号召力的设计师平台。
吴曼伦对建筑设计充满了激情,这些年在运营SIDP平台的同时,坚持设计创作,设计了包括绿色工厂、康养酒店、商业绿色建筑、展厅、体验店、绿色办公等在内的许多项目作品,这些作品的鲜明标签是“绿色”“生态”“低碳”。
在众多项目作品中,对吴曼伦来说印象最深的、最具意义的无疑是“海螺塔”项目。那是2019年,受委托,SIDP上海国际设计师平台组织邀请众多国内外设计机构,参与一个建在湿地上的绿色建筑——东台条子泥湿地观测塔的建筑概念设计大赛。该项目位于东海边上,对设计师综合能力的挑战很大,如何融合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如何光伏发电、储能、雨水收集、排污化解、垃圾有机处理回收使用,如何抗海风、抗浮,抗海水腐蚀,如何消防自理、自给自足……这些都是难点;而且这块湿地是世界上稀缺的候鸟——勺嘴鹬的栖息地,如何不破坏生态,让新建建筑成为候鸟之巢,这又是一大难点。
吴曼伦与来自日本、韩国、荷兰、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师共同参与,“同台竞技”,最终,吴曼伦提交的被评价为“以上帝的视野来震撼万物心灵,以鸟的视觉来看建筑,用爱心、用激情来营造候鸟归巢”的“海螺塔”概念设计方案一举夺魁。
该建筑外形似海螺,为双层结构,构建了一个“人在里面,鸟在外面,人与鸟和谐共处”的生态空间。“于我来说,这是一个真正实现了天地人合一的项目。”吴曼伦解析道:海螺号角一吹,音传数里,与宇宙同频共振;人类基因形状是螺旋形的;海螺建筑有较好的抗风、抗腐效果;东台位处海边,海螺是常见的生物,与当地的海边文化相契合;海螺外刚内柔,契合中国的阴阳五行;而且该“海螺塔”建筑不安装空调也能实现冬暖夏凉……该方案一经亮相,便赢得了主办方的高度认可,并作为绿色设计的成功案例被许多设计师拿来研究。
打破灵界,连接宇宙智慧能量——“海螺塔”项目令吴曼伦豁然顿悟:原来设计是可以这样做的。由此,吴曼伦研究并总结出了一套包括无形设计、绿色设计、五觉设计、五行设计、营销设计等在内的全维度设计思想体系,找到他所要的原创设计密码。
“不过,因疫情原因,该项目被搁置拖延,至今尚未动工建造。”吴曼伦不无遗憾地说。虽如此,但通过该项目的设计,吴曼伦天地人合一、全宇宙法则的设计思想正式确立起来了。
“一亩园墅”的情怀:构筑舒适健康的幸福乐园
在2022年疫情封控期间,吴曼伦在“海螺塔”设计思想基础之上,又提出了“一亩园墅”的设计模型,并申请了IP品牌。
怎么想到提出“一亩园墅”的?吴曼伦说:“封控在家,感觉就像住在鸟笼里一样。我感到,能够自由地、健康地、快乐地生活,是多么重要。”在过去三年新冠疫情期间,吴曼伦通过对健康、对环境、对行业、对生命进行深度反思和总结,同时基于对国家“双碳”政策、绿建标准、健康中国行动和乡村振兴的深刻理解,提出了“一亩园墅”新思想。
为什么叫“一亩园墅”?吴曼伦解释说,“一”,意味着开始、重建、重构、重做,代表着新思想、新方向;“亩”,从字形看,与田为伴,很接地气;“园”,从其繁体字的含义来看,不仅指生活家园,也内含着中华文化之精髓,也指精神家园、修生养性之所;“墅”,指建在田野山间土地上的建筑,自带烟火气……“当然,这里的‘一亩’是泛指,不是特指只有占地一亩666.67平方米才能达成自由地、健康地、快乐地生活。‘一亩园墅’的宗旨是让人睡得香,住得健康,快乐生活,强调的是顺应自然、回归本源,亲生命性的适度而有节制地生活。”
吴曼伦认为,高楼大厦,尤其是那些超高层建筑,是违背宇宙自然法则的,维护成本高,人在其中也缺少安全感、舒适感。“这不是健康住宅,不符合宜居环境。而‘一亩园墅’正是以此为目的,通过园墅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设计,让园墅更加丰富、多样化,让住户在享受高品质生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市井文化的魅力。”
那么“一亩园墅”究竟蕴含哪些设计思想呢?吴曼伦表示,“一亩园墅”延续了“海螺塔”全维度设计的思想模型,是一个九宫格设计思想体系,即“四学五维”。“四学”包括环境易学、营造法学、生活美学、健康科学;“五维”包括无形设计、绿色设计、五行设计、五觉设计和营销设计。九宫格设计思想可谓包罗万象,要考虑方方面面,比如人的运动与活动、心理健康、社区参与、声环境、材料、温度、智能控制、健康服务,甚至包括睡眠健康、健康饮食等。“比如材料,要选用可持续、环保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降低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含量。”吴曼伦解释。
吴曼伦指着桌上一张刚刚完稿的设计草图说:“这是一个私人订制项目,这个项目刚巧占地在一亩左右,完全是按照‘一亩园墅’的思想来设计的,业主对设计方案非常满意。”记者仔细看去,见彩色草图中有房有树,有池有石,有栏有墙,栩栩如生……令人身临其境。吴曼伦在草图上题写着这样的文字:“一湾如意溪水,可予人涉足山野乡村印象;一汪碧池,可兴泛舟江湖之思;几丛顽石、数只岩洞,亦可发邀游之意、寄幽情之栖……”如此诗意,如此美好!记者感叹,这当真是一幅当代写实版的“世外桃源”图啊。
“‘一亩园墅’,就是要让市井烟火气流淌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弥漫生命之音。在这充满诗意的空间里,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体验到人情味,品尝到纯粹的幸福。”吴曼伦说。
力推“零碳社区”:让烟火气飘进寻常百姓家
在“一亩园墅”的实践过程中,吴曼伦很自然地把它与“零碳社区”建设联系在了一起。他说:“一百个‘一亩园墅’,不就是一个‘零碳社区’吗?当前,城市‘双碳’工作已经进入‘深水区’,当技术、政策、路径到位,最难的就是降碳理念如何在社区落地。而家是社区单元,‘一亩园墅’需要聚焦社区、乡村,聚焦一个个家,这样才更亲民、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
吴曼伦进一步阐述道:“市井文化是城市的记忆,是我们对生命的追求和向往;市井烟火是生活的韵味,是我们对幸福的渴望和期盼。‘一亩园墅’的市井文化与城市社区、乡村振兴的发展和融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对未来发展的探索和创新。通过注重当地特色、开放交流和创新发展,可以让社区和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打造一个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居住空间。”
关于“零碳社区”建设,除了融入“一亩园墅”设计思想外,吴曼伦还有很多想法。比如,能不能在社区里搞“一摊一景,一店一景”,将零碳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如“一平米菜园”“厨余垃圾循环超市”“家庭微绿地”等;比如,能不能定期搞“市集”,就像以前农村里搞庙会、展销一样,展示东方文化、美学、旅游、养老等包括吃喝玩乐在内的产品,为老百姓搭建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平台……
实际上,吴曼伦已经在开展“零碳社区”建设实践了。在吴曼伦办公室工作台上,记者看到有一张1米见方的设计草图,上面画有村落、河流、路、蔬菜粮食种植地等,标注得细致而清晰。吴曼伦告诉记者,这是他正在做的上海市青浦区某村的改造规划项目,该项目占地1.3平方公里,有几百户人家,目标就是在“一亩园墅”基础上,改造成为健康、宜居、宜养的“零碳社区”。要通过“零碳社区”建设,亲民、惠民、便民,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和经济效益,提升老百姓的健康和幸福感。
为推进“零碳社区”建设,吴曼伦不遗余力。他告诉记者,就在上个月,SIDP上海国际设计师平台与东方惠民数字社区服务平台达成了合作,准备打通500个社区,开展“零碳社区”实践。根据合作计划,双方将围绕低碳生活、健康食品、绿色产品、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生态环保、绿色建筑、清洁能源、居家养老、智慧家居、零碳单元、零碳场景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在社区广泛应用,切实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零碳社区是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绿色之路。但几百户甚至几千户人家的社区、村落如何实现无碳排放?这实际上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居民(村民)等方方面面的配合参与,共建才能共享。”吴曼伦表示。
回顾过往30年的设计实践,吴曼伦十分感慨:“设计是一件如此美丽而有意义的事情,令我无法放弃。从‘海螺塔’到‘一亩园墅’,再到‘零碳社区’,令我深深体会到,设计,必须要亲民、接地气、有烟火气,这才是老百姓真正喜欢的,这是我找到的人生最大价值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