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方佩岚
12月11日,国产BIM全过程应用案例专家论证会在广州举办。由院士专家、企业家代表组成的专家团对广联达智慧建造及华南总部基地项目(以下简称广联达华南总部基地)作为国产BIM全过程应用案例的成果价值及行业可借鉴、可推广性进行了论证。
据了解,该项目是目前建筑领域较少采用完全自主研发的国产BIM软件及平台、赋能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的典型项目,引起了建筑工程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报记者也在会议期间,采访了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玮,听取了他详细阐述国产BIM全过程应用的案例实践和行业价值。
问题1:作为中国最早一批施工领域应用BIM技术并取得一定成果的专业人士,您认为BIM技术对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哪里?
从应用侧来讲,BIM技术对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模型、数据和应用。
在模型方面,第一个层面就是对涉及复杂空间、复杂工艺、复杂节点的地方进行建模。建模不是为了好看,而是要通过模型获取该复杂节点中对工序的特殊要求、对操作的特殊要求等相关信息,从而展现BIM的价值。工程团队应该介入早期设计阶段,对设计方案中涉及的复杂做法、复杂工艺、复杂环境进行全面扫描,评估设计方案的施工可行性,基于工程视角提出设计方案的调整建议,或是针对复杂情形进行应对措施策划,汇总形成针对复杂节点的工程数据内容,把这些数据精细化、模型化。
另一个层面,模型不只是为了直观呈现,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最大的作用就是要成为信息数据最重要的载体。例如,我们直观上看到的是一个柱子的模型,但其背后是尺寸、用量、合同、计划时间、质量标准等众多的信息数据,而这些数据都在后台,模型就是这些重要数据资源的窗口。
数据方面,实现了协同、拉通和数据资产积累。传统的计划数据、方案数据、合约数据、成本数据都“躺在”一个个文本中,没有完全的信息化、数据化。通过BIM模型这一信息载体,智能硬件采集的不同数据,可以很直观地把所有的信息串联拉通起来。进度、质量、安全、合同等数据信息通过统一口径数字化到BIM模型中,数据信息实现了咬合协同,不仅积累了数据资产,还推动工程项目更好的实施。
应用方面,促进实现集成管理和精细化管理。例如,硬件平台将所有的硬件信息集成起来,经过汇总分析支撑项目的管理行为。举个典型的例子,塔吊吊了多少次、什么时候吊、谁在吊、吊哪一层等等信息汇集在BIM模型中,现场负责进度、质量、安全的不同管理人员就能清楚快捷的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实现管理行为。传统的项目管理中,“技术不知成本,成本不知设计”的现象时有发生,信息割裂不能拉通。当项目的所有信息都集中于BIM中直观呈现时,会带来应用层面的两大价值:集成管理和精细化管理。集成管理的前提是“知道有什么,知道干到了什么程度”,BIM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使项目向着集成管理推进,从而降低成本、进度可控、提高质量、强化安全。同时,由于数据信息清晰、直观、可见,各项重要指标一目了然,促使各业务条线进行更加精细的管理管控。
总之,在施工阶段,基于BIM可以通过对计划、安全和质量管理,以及公共资源管理的精细化解析,形成以工程任务为基本单元,实现基于BIM模型的时、空、人聚焦的施工管理策划。同时,融合IoT(物联网)、AI(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时、动态采集人、机、料、法、环等要素信息,打造数模联动、虚实结合的智慧工地数字指挥舱,跟踪项目现场状态,为项目决策提供支撑。
问题2:设计与施工是不同的两个阶段,BIM技术对这两个阶段是如何起到有机结合作用的?
BIM技术是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核心技术,而一体化是BIM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BIM的设计施工一体化是建筑企业最为关注的重要内容。
设计施工一体化,可以实现业务和数据的贯通,将释放全过程数据价值,其主要作用是施工的计划任务要和设计阶段进行咬合和数据贯通。当前设计和施工的协同,是基于流程和个人经验的协同;而理想的协同,则是基于业务和数据的协同。
设计阶段困于效率瓶颈,不同专业往往使用不同的软件产品,数据格式难以互通,转换造成数据损失,专业内与专业间协同困难。施工图阶段主要为二维设计,各图纸之间无法做到数据联动修改,采用翻模方式形成的模型专业性不足,模型和图纸难以保持一致。
对于施工阶段,传统线下工作方式,各种资料和数据散落在不同的部门,想快速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很难。如果数据软件之间不互通,得到准确数据也比较困难。
因此,广联达基于国产BIM软件和平台,提出了以BIM实现高水平的设计+精细化的施工,打通设计与施工两个环节,实现业务和数据的有机融合,从而打造出精品工程。其中,高水平设计就是用数字驱动一体化设计去实现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精细化施工是用数字驱动的精细化施工真正让项目降本增效。广联达华南总部基地正是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很好的突显和释放了BIM的全过程数据价值。
问题3:从设计到施工,再到投资,不同的业务维度,对BIM的认识有何不同?
无论在什么阶段用BIM、以什么身份用BIM,都要回归到BIM的价值上来。BIM最终是要为业务服务的,BIM的价值也就体现在业务价值上。
使用BIM的本质,是为了支撑业务价值的提升。所以,我们要关注BIM模型背后的业务逻辑、业务价值场景、业务结构,以及业务结构背后基于数据分析和算法支撑的决策结果。有了BIM、有了直观的信息载体呈现,任何阶段、任何身份,做更为复杂的业务都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在BIM加持下,关注业务本身,将业务做突破、做深入,才能产生更有意义的价值。广联达的底层图形引擎和BIM软件及平台,会让工程师和设计师应用起来更加轻松,降低技术突破难度。我们既要充分应用软件带来的便利,又要把握住建筑业的的业务本质,在业务做深做实做透上下功夫。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把点状的技术做深做实做透,是比较容易破题的。但真正要做到全过程、系统性、平台级的BIM产品,难度就会非常大。这样的产品不应该仅仅产品团队在做,也应该是与深谙建筑业务的团队共同研发,而且要与全行业的同仁共同推动,在互利共赢的理念下携手推动行业数字化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