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设协民营企业分会
行万里路:年度调研回顾
2023年疫情终结,在全国经济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正常化后,中设协民营企业分会开展了重点省份和企业的调研活动。分会先后走访调研了湖北、浙江、北京、陕西、福建、贵州、安徽、江苏、河北、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十多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并参与了沪浙两地民营勘察设计企业交流座谈会和北方十省邮电通信行业年度调研活动,勘察设计单位领导或企业代表积极参会,畅所欲言,如实地反映现状、问题和诉求。
调研活动以“后疫情时代中小工程设计企业发展”为主题,参与调研的企业达219家,走访省份的主要地级市都至少邀请到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勘察设计企业参会。在这些企业中:
从体制上看,民营企业190家,占86.8%,国有企业29家,占13.2%,以地方民营企业为主。
从业务上看,以建筑设计为主业的189家,占了86.3%,其余为规划、勘察、市政、邮电、冶金设计业务为主的企业。
从资质上看,基本所有单位都具有一项及以上甲级资质,是当地发展较好的企业代表。
从规模上看,基本是千人以下的规模,少部分千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也参与了调研,按照统计局中小企业划定标准基本符合中小企业这一特征。
调研以中小民营建筑设计企业为主,与民营分会的会员主体结构也比较一致。近两年这类企业出现的困难确实也更严峻和突出,他们反映的问题和心声具有一定代表性。
外压内困:现实的困境
在面对面座谈交流中,我们非常清晰地感受到设计企业的焦虑和压力。大部分调研企业表示2022年度受疫情管控、房地产爆雷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经营明显下滑,主营收入下降少则10%,多则高达近50%接近腰斩。疫情管控解除后,期待的快速复苏并没有到来,不少企业表示开拓市场压力大、回款周期拉长、现金流压力倍增、成本管控压力上升、人才加速流失等问题凸显,一些企业降薪裁员保生存,经济欠发达省份和城市的少部分企业表示已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外压:收缩、内卷、边缘化
从外部环境看,中小设计企业面对需求收缩、内卷竞争、边缘化等压力。
投资分化下的需求收缩。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看,处于低速止增长通道,但投资结构明显K型分化,基础设施投资和工业投资保持较高速增长,房地产投资几乎断崖式降至冰点,2023前三季度仍在下滑通道,开发投资增速-9.1%,预计全年新开工面积仅为6.6亿平方米,几乎回到2006年的规模水平。可见,房地产投资需求从顶峰断崖式收缩,对以地产设计业务作为重要甚至唯一业务来源的中小建筑设计企业的影响非常大。
供需失衡下的竞争内卷。行业经历十多年的红利增长,积累了过剩的产能,结构性需求收缩使得供需更加失衡、竞争更加内卷,西安一家以医疗设计为主的企业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感慨当下高度内卷的竞争。调研企业普遍反映:一是降维打击,大量项目资源和人力资源向头部大型央国企靠拢聚集,携规模、资本和品牌之势,以进取型的市场拓展策略不断下沉渗透各级市场,地方政府、平台公司也在布局自身的设计力量,中小设计企业的业务空间不断被压缩,面临来自更多类型企业的降维打击;二是收费环境“恶化”,不少企业反映设计收费持续下滑、总包模式下的变相压价、恶意低价抢占市场等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收费标准与服务价值不匹配、全过程咨询和建筑师负责制等新兴模式服务酬金计取不明确也不利于相关业务拓展,因此不少调研企业现场呼吁省级勘察设计协会出台新的收费标准,引导社会尊重设计价值、合理支付设计费用,更有力地支持设计企业推行工程建设组织模式优化和创新。除了对收费政策的期待,也有一些企业提出要跳出价格的思维定式,从为业主创造增值价值的角度去获取商务谈判主动权,在充分竞争的市场,只有长期坚持好的设计、为交付成品负责的企业最终会长期获得客户的价值认可和品牌溢价。三是无序竞争依然存在,反映比较集中的是无证挂靠干扰了本地正常经营秩序;尽管国家层面强调并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开放的大市场,但不少企业反映开拓省外市场遭遇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和隐性区域门槛。
发包模式变化下的边缘化。随着招投标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总包模式下与施工企业联合推动设计逐渐从产业前端走向后端,施工企业在资源、市场意识、内部管理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中小设计企业项目获取的主动权弱化、市场地位边缘化、连带责任风险加大。此外,调研企业也呼吁在政府及国有投资项目中给予不同体制和规模的设计企业参与重点工程建设的平等机会,切实支持中小设计企业的发展,这也反映出中小设计企业面临的市场壁垒要远高于大型央国企。
内压:人才、体制、能力之困
从企业内部看,中小设计企业面临着人才流失、体制深化、能力不适应等方面的发展问题。
人才之困。人才是勘察设计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源,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是企业永恒的发展课题。从调研情况看,在当下行业深度调整、企业效益下滑背景下,养不住人。很多调研企业谈到长期面对各种人才瓶颈问题,包括:区域位置和教育资源受限,人才可持续供给不足;业务需要转型升级,但复合型人才短缺,内部培养体系尚未成熟;受规模、品牌和体制的影响,高端人才长期结构性缺失,尤其勘察设计大师这样的行业顶尖人才几乎与一般中小企业无缘;行业人才竞夺激烈,相比大型国有设计力量,中小企业获取人才成本更高;高度内卷叠加上升瓶颈,越来越多人才横向溢出到其他行业择业,对新一代年轻人职业吸引力下降等等,中小设计企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长期需求在现有的发展环境下无法有效满足,可以说是中小企业人才之困的常态。
体制之困。“到底是民营好还是国有好?”这是来自一些地市级民营企业对体制的困惑,实质是在行业调整下“国进民退”的压力。有些民营企业谈到国有平台公司收购本地设计企业或混改,在国资支持下这些企业在业务来源和人才资源上明显占优,留给民营企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民营灵活的体制优势在国有投资主导的背景下弱化,于是产生了民营好OR国有好的迷茫和焦虑。在行业深度调整和裂变的格局下,勘察设计企业的发展转型升级需要产权体制深化来支撑,未来将有更多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体制深化改革大潮中,体制深化与行业重组整合将进一步深度联动,所以到底民营好还是国有好,并非简单的是与非问题,也不是民营企业独有的问题,以体制深化实现资源整合重组、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才是根本目的。同时,一些企业反映因当年改制考虑不够充分全面,股权分散、缺乏流动和退出机制,二次改制几乎迫在眉睫,而只有以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愿景,才能真正实现吸引人、留住人。
能力之困。一是能力无法适应市场新需求。市场从增量走向存量,国家层面传递出新的投资机会,涌现了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等机遇,但新兴市场对设计企业的服务边界、深度和模式提出了不一样要求。调研中一些企业就谈到城市更新项目中设计企业角色定位悄然发生着变化,客户更注重前期策划及后期运营,更注重项目实施中资金来源及拨付方式,设计企业需要帮助解决产业、资金、运营等相关资源方才更有可能接触到设计业务。未来更多的业务服务都将以集成化方式出现,但中小设计企业服务的边界相对固定,还不具备广泛的资源链接能力和深度的集成服务能力,缺乏资本与资源来撬动能力,要满足市场需求升级的变化,资源和能力复合迫在眉睫。二是对总包、全咨等新业务模式重视但依然整体处于适应和探索阶段,一些企业因价值和风险不对等,对新业务模式存在困惑;还有一些企业为了活下去垫资承接相关项目,风险背后是生存的无奈;也有一些企业在向做真正EPC的目标努力,但也坦言难度大、挑战大……无论企业现实的选择,新业务模式及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创新将成为推动行业企业分化、洗牌的重要力量。对中小企业而言,如何适应趋势寻找适宜的切入点,如何优化管理统筹规模效应与价值效应,如何形成与新业务模式适应的组织化、体系化能力,都是企业需要认真思考和破解的问题。
波澜:一份告知书
整体上看,外压内困是中小设计企业在当下面临的真实困境。当然因经济发展程度和细分行业不一,东部沿海省份的企业相对好一些,基建设计企业(市政、交通、通信)比建筑设计企业也会好一些,也有少部分调研企业实现了逆势增长。就在调研期间,辽宁省某地方设计院一份“告全体员工书”引发关注,告知书中这样写道:
“我们正在经历另一种社会变革的阵痛。企业外部经济形势不断恶化,设计市场持续低迷,项目资源日渐萎缩,同业竞争日渐加剧。企业内部生产成本逐年增加,经营负债不断加重,公司近乎无法正常经营。”
这份告知书在业内广泛流传,带来了一些悲观焦虑和质疑。在调研中也有企业在讨论设计行业是不是日落西山?到底会有多少企业被淘汰?我们认为螺旋向上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没有没落的行业,我们行业本质是围绕“行”与“住”的事业,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面向数字经济和低碳发展要求,都值得用数字化和低碳化全部重做一遍,未来行业的前景依旧广阔。但有没落的企业,过去支撑行业高速增长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目前形势下业内企业尤其是与地产息息相关的民营设计企业不可避免经历一次大洗牌,这是外部环境变化决定的,也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