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算力、数据、算法不断突破,尤其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横空出世,设计方法和建造方式不断迭代更新,智能涌现,算力突围,超越现实,数字技术深刻影响并助推建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近日,华建技术系列沙龙——面向未来的数智设计在华建集团现代设计大厦二楼第二会议室举办。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袁烽,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唐芃,深圳小库科技创始人何宛余,华建集团华东院智慧设计研究中心总监李彦鹏,华建集团上海院建筑二院创作所所长李星桥作为发言嘉宾应邀出席,共同探索面向未来的数智设计。
华建集团建筑专业副总师高文艳主持本次活动。会上,华建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沈立东表示: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催生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数字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使建设行业发生巨大的转型。华建集团作为国内建筑工程领域的领军企业,一直积极探索并实践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将是大势所趋,希望通过沙龙的契机,和各位同行一起探讨,助推勘察设计行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的创新发展。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袁烽从国际视野的角度,介绍了团队以国际会议、期刊、工作营等为框架的全球数字学习平台,还分享了团队的“FUCyborg”软件体系研发及设计实践。他认为在美好目标指引下,人机协作的设计智能,能为人类创造更多好房子。他认为作为学术前沿的建筑智能,致力于以科学实证为出发点,主要面向智慧人居、虚拟人居和地外人居三大未来场景,将重构建筑科学的知识体系和设计组织的范式体系。但建筑智能研究不应只关注技术研发,还需要注重技术哲学的思考,要强调以设计科学思维为引领。尤其在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正在走向熵减式的新增长,让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更要思辨新知识生产的意义,辩证地推进建构产业的发展。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飚研究的重点为建筑设计模块的应用。从算法编码与模块单元角度,他讲解了如何把算法生成设计方法转换到实际工程的过程,从算法编码与模块单元角度,分享了文脉环境限定模块、肌理-场域模块、图模块、空间剖分与子剖分、声光热与形态学控制与演化模块、空间资源分配模块单元空间模块等研究成果。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唐芃聚焦于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对保护与更新中的问题,通过实际工作中的三个典型案例阐述了如何用数字技术进行解决的应用场景。她认为把城镇历史地段在各层级上的复杂信息统一于整体框架之中,是一种有效的形态认知方法,并通过粗糙集的数据挖掘进行了历史街区立面风貌导则编制。她还强调了公众参与和多方决策在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中的重要性,为此团队开发了历史地段形态解析和决策平台,实现了历史街区更新调研中的信息实时反馈和评价。
深圳小库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何宛余远程连线分享。小库有四大核心人工智能技术——识别、评估、优化和生成,通过转化、模拟、训练,可实现L5级大模型。她详细介绍了小库AI云在各个阶段与产业的对接模式,在概念生成阶段可以提供更多可能性,在落地方案生成阶段可测试其可行性,在模拟仿真优化阶段可检查其可靠性,在智能建造阶段可强化其可控性。
华建集团华东院智慧设计研究中心总监李彦鹏重点介绍了团队在AIGC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基于潜在扩散模型(LDM),他们开发了快速生成建筑方案的平台,通过多项技术加载确保了文图生成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基于GPT,他们通过提示词(Prompt)和大语言模型(LLMs)的应用和微调训练,完成设计说明、标书、模型等多模态工作,以及AI Agent在建筑设计垂直领域的应用实践。同时介绍了基于设计院专家系统的API应用和标准业务流程(SOP),以期在公租房产线的全设计流程和各专业实现数智化协同,大幅提高设计效率和品质。
华建集团上海院建筑二院创作所所长李星桥介绍了伴随大型体育建筑发展,数字化技术与AI算法的结合带来设计方法与思维方式的转变。他们结合实际项目需求,采用专用领域的算法,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方式中的弊端,设计师可以根据经验需求快速生成并灵活调整看台碗的设计。他们团队还建立了大型体育建筑数据库,涵盖全球1500多座经济球场、60000多条数据,在初始设计阶段就能快速地提供标准化的产品,方便业主决策,以便设计师团队直接高效地开展后续工作。
在圆桌对话环节,嘉宾们围绕“AI在未来是否会取代建筑师”“建筑师要做哪些准备来应对当下的AI技术变革”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分享了自己对于如何认识和应用AI技术、对设计师和高校教育的新要求、设计组织形态模式更新等问题提出建设性思考。 (本报记者 吴真平)